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禁采兰草碑重现宝鸡

(2012-09-07 21:22:04)
标签:

马珂

禁采兰草碑记

宝鸡县志

益门镇

革陋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一通古碑,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消失重又现身,隐于深井?藏于磨房?众说纷纭。
一株兰草,多少文人墨客吟咏,官家索之于民,深山采摘,虎狼口夺,民何其苦!             
一篇碑文,禁绝陋规为民减负,方志称颂清官,后来之官,立碑复禁,碑也悲哉!
 秦岭幽兰,沉重花事,一通石碑,钩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巨侃 过奕辰

 

清代禁采兰草碑重现宝鸡

秦岭二叶红门兰

实两年前我就在这里看到了这块石碑,不过当时还不清楚它的年代和价值,只觉得它像是块老碑。直到今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上网才查到,这块碑正是《宝鸡县志》记载的遗失多年的清雍正年间革陋碑《禁采兰草碑记》!”石碑发现者52岁的马珂说。9月1日,记者在马珂的引领下,找到了这块石碑。

       

            “消失”的古碑重又现身

 

公元1727年,新上任的宝鸡知县杜蒉生在益门镇某处立了一块禁令碑,晓谕四村百姓,为避免虎狼伤害,特革除旧例,从此禁止上山采摘兰草,这块碑就是《宝鸡县志》上记载的《禁采兰草碑记》。后来,《禁采兰草碑记》突然芳迹难寻,下落不明,1996年12月出版的《宝鸡县志》上明确记载该碑已不存在。立碑285年后的今天,《禁采兰草碑记》重现于世。
   9月1日,记者来到石碑发现地渭滨区益门堡村3组。看到石碑被撂在路旁的一个旮旯里,石碑背靠一间破房子,前面堆了个砖垛子,地方很是隐秘。马珂说,砖垛子是后来才有的,马珂2010年收古董走到这里,一眼就发现了路边墙根下有一块碑。
清代禁采兰草碑重现宝鸡

马珂仔细观察石碑,碑身麻石制,长约1.5米,宽约50厘米,厚15厘米,上面刻着的许多小字已难以辨认,小字上面6个较大的字还较为清晰——“禁采兰草碑记”,在碑脚还放着一个像是碑座的石头。
马珂找到附近的村民打听这块碑,有人说,碑以前用作井盖,后来井没了,碑搬到了这里。至于碑啥时立的,立在哪里,没人知道。
两年来,马珂一直惦记着这事。
“现在碑找到了,史籍里记载的碑文内容和石碑上的字迹比对,绝大多数都能确定。碑的年代也确定了,可是我还想知道,这块碑当年到底立在哪儿?后来为什么消失了,又从哪里找了出来?”马珂说。
想知道答案的不止他一人,在3组组长白玉宝得带领下,记者和马珂又走访了本村的几位老人。
据该村82岁的杨老汉回忆,他小时候在村东头的山神庙里就见过这块碑,碑的背面没有字迹。后来庙拆了,碑被放在了磨坊里。上世纪七十年代,队上嫌石碑放在磨坊里碍事,就被扔到了清姜河滩,后来不知又被谁捡了回来。
76岁的吕老汉的家离现在石碑停放的位置最近,他走到墙根旮旯仔细看了看石碑说:“没错,就是从井里捞出来的那块!”
吕老汉很肯定地说,杨老汉记错了,他说的庙里的石碑不是这块,这块石碑是在井里发现的。他边说边给我们指当年那口井的位置,“井就在那儿,离我们家门口不过十几步。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井时,我亲眼看从井里捞出来这块石碑,因为太重,先是把它当井盖,后来井平了,石碑便放到了饲料房里。”
原来石碑是从井里“浮”出水面的!吕老汉的说法是不是能解释石碑消失这么多年的原因呢?
 
                知县立碑革除陋规
   
立碑人杜蒉生何许人也?记者向宝鸡地方志研究者吴正茂先生了解情况。
吴正茂说,据《宝鸡县志》记载,杜蒉生是清代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出身。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任宝鸡知县。杜知县上任后,见到百姓生活困苦,皆为历来陋规所累,于是一一仔细查访、革除。特别是地方官吏在每年二三月间,命益门镇四村百姓入南山采草供公署用度,每年被虎狼伤害性命的百姓苦不堪言,杜公视之,尽数革除,并且立碑为证,百姓至今颂其恩德。
“结合杜蒉生任职立碑的历史背景,正值雍正初年,朝廷正在西北青海一带平定叛乱,国力还不是很强盛,人们维持生计艰难。杜蒉生作为一个清官,看到村民因采兰草上供官家,有些伤了,有些残了,有些毙命,感到痛心,初到益门镇便立碑下决心革除这项陋习。这正反映了当时的地方官以人为本、体恤民生的爱民思想。”吴正茂分析道。
“中国兰文化历史久远,至清朝达到顶峰。当时经济条件还不发达,会不会是品质优秀的秦岭兰草宫廷需求量大,官府为垄断,才禁止民间采摘的?”记者问。
“官府不可能垄断兰草采摘,杜蒉生主要还是想为民干点实事。”吴正茂说,他除了亲自撰写《禁采兰草碑记》碑文外,还在上任之年立下了《禁革陋规碑记》,里面记载了禁止渡口收取过路钱、禁止地痞向往来盐商敲诈要钱等十项规定。由这两座碑文的内容可以推断,这位县官立碑为民革除陋习的决心很大。他的做法客观上维护了地方稳定,为西北平叛、转运粮饷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影响了乔光烈、何其偀等一些后来的宝鸡县令,这些人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勒石革弊。例如嘉庆十年,宝鸡县令何其偀立了一块《永革陋规告示碑》,内容竟然也是禁采兰草,但批评的目标直指借兰草敲诈勒索村民的基层政权人员,至今依然有借鉴意义。该碑为一卧碑,现镶于益门堡二组关帝庙前殿的前檐墙壁上,边饰蔓草纹,质为石灰岩,保存完好,与新近发现的《禁采兰草碑记》实为一对“父子碑”。

                        秦岭兰草知多少

 

“林深千壑秀,蕙雅一径香。 ”我们知道,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的兰花,其品种非常众多,让人冒着生命危险趋之若鹜的秦岭兰草究竟是什么品种?“兰草碑” 的背后反映了清初宝鸡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在宝鸡经营兰花生意二十年的王祖兵认为,根据经验,秦岭兰有春兰、蕙兰两种,春兰虽如美人,但花开不香;蕙兰富有阳刚之气,但花却沁人心脾,卖价往往高于春兰。再者,兰花被众多兰友欣赏,正是那超凡脱俗的阵阵清香。所以,可以推断古代人所寻的兰草应该是蕙兰,益门人正是被蕙兰那香气所吸引才争相走进深山采摘的。
兰友高洁则从花期不同作出判断。她说蕙兰花期较晚,约在四五月份,而春兰二三月就开花了,这个时间符合碑文“地方官于二三月内命益门镇四村百姓,入山采取兰草”的记载,当然采的是春兰了。
另一位经营兰花7年的花商胡继功分析,石碑上记载的兰花可能是产于秦岭玉皇山的二叶红门兰。二叶红门兰植株高8-15厘米。茎亭亭直立,呈圆柱形,基部具鞘,鞘上具叶2枚,叶片狭匙状,花苞片直立伸展,系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但在几百年前的玉皇山麓,甚至再靠北部都有大量生长。玉皇山海拔2819米,在清姜河源头上游,山势险要峻美,林木茂密,奇花异草众多,是二叶红门兰优良的生长地,而且距离益门也不远。二叶红门兰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比蕙兰医药价值更大。所以山民们所采的,很可能是二叶红门兰。
众说纷纭,对此,宝鸡林业局下属林业站研究秦岭动植物的专家李让乐说,目前,兰花在我国培育较早,仅品种就有几万个,好品种的兰花从古至今都很珍贵,保护名录中收录的陕西兰花有80多种,其中秦岭下山兰约占一半,所以碑上所指兰花是哪种都有可能。
“究竟所采何种兰花我们无法确定,但清朝人对兰花的保护意识让人称赞,对百姓的生命也很重视。”李让乐说,一个封建官吏能立像《禁采兰草碑记》这样的关注民生、关注自然环境的革陋碑,真有点出人意料。


链接:
《禁采兰草碑记》
宝鸡县知县杜为禁采兰草事。
宝邑旧例,地方官于二三月内命益门镇四村百姓,入山采取兰草,常被虎狼毒物伤身殒命,本县莅任后闻之,深为悯恻。随据各堡居民人等公吁到县,为此永行禁止,令小民勒石,以垂久远是为记。
按:碑为雍正五年(1727)邑令杜蒉生撰,今不存。

                                                                     据《宝鸡县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