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洞增大 党阁老墓拟回填保护
(2012-04-27 19:02:59)
标签:
党崇雅墓地盗洞蟠龙镇旅游 |
分类: 旅游 |
风蚀雨淋,年久失修,宝鸡历史文化名人党崇雅墓地上的盗洞越来越大。日前,墓地辖区的文保部门拟对党崇雅墓上的盗洞进行保护性回填。
3月下旬,记者接到读者反映,称位于蟠龙塬陈仓村东100米处的党崇雅墓地破坏严重,1993年左右形成的盗洞,由于雨水冲击,洞口塌陷和不断扩大,亟须整修。
记者马上联系金台文物旅游局文物科的张芙蓉女士驱车上塬,在蟠龙镇当地文保员带领下,来到了党崇雅墓地。
没有石碑,没有松柏,没有一砖一瓦,只有一堆长满荒草的大土丘孤寂地亍在一大片麦田中间。不是向导指引,你很难把眼前这个大土包和宝鸡历史上最大的官——明顺清三朝重臣党阁老联系起来!
沿墓地周遭转一圈,圆丘形封土高约两米多,底部直径约10米,墓碑早已散佚。上至丘顶,荒草掩映下,一个直径约1米多的盗洞赫然可见,洞口像墓地张开的大嘴,往里看,洞壁湿滑的苔藓伸向黑魆魆的深处,令人触目惊心。
盗洞是啥时候形成的?为啥越来越大?
据当地村民说,上世纪1993年左右,党崇雅墓曾被人盗挖,盗洞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后来雨水不断灌淋,敞开的洞口就慢慢地变大了。
现场情况印证了这个说法。我们注意到:在盗挖口的土层下铺有木板,木板上曾经垫有麻袋片,由于木板经久朽烂,因此洞口塌陷下去。
陪同我们查验的蟠龙镇文物站站长曹芳军提供了几十年间墓地的变化情况。
1988年普查时底径15米,高3余米,前立康熙六年谕祭党氏碑一通,还没有盗洞;现在碑已经不见了,土丘遍生野草,规模风化缩小,盗洞也有扩大的趋势。
有人说:“不管有没有保护价值,这么大的洞口,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也应该采取措施了。”
四处一看,周围是平展的农田,没有防护栏,没有拉绳子,甚至没有标示。一代名相,身后凄凉,黄土茫茫,无言以对。
下塬路上,张芙蓉表示,党阁老墓已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范围,目前能采取的保护措施就是对盗洞进行回填。她回去后,马上汇报这件事。
4月13日,张芙蓉给记者回馈:已决定盗洞回填。但眼下是谷雨季节,麦苗正在抽穗;为了不破坏墓地周围农民的麦田,计划在夏收之后,把车开进地里,拉土方填埋盗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