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侃
宝鸡油画的孤岛和城堡
宝鸡油画家就像生活在岛上,一座看上去很美的孤岛,树木葱茏,文采精华。由于洋流不定期地输送船只往来,传递消息,这座岛从不会缺少任何资讯。同时,也由于它安静、孤独的环境,更像是一个理想中的桃源。
蒙峪沟就曾经是这样一处桃源。蒙峪沟是常羊山脚下的一个村落,因为集中着许多宝鸡油画家的工作室,被称作画家村。数年之后,这些画家画出了成就,在西安美术学院先后推出了“宝鸡油画十人展”和“恢复·十六人油画展”,他们以印象为圭,写意为臬,作品令人惊喜!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评价“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著名画家罗平安誉之“成熟大气”,为陕西能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005年,随着在上海自然风画城举办“蒙峪沟的画家们”油画展,宝鸡画家第一次向大陆中心的人们展示了力量。
与画家村遥相呼应,宝鸡文理学院油画教研室是宝鸡油画学院派的创作城堡,每年都有作品参加各类省展和国展并获奖,成果颇丰。艺术系教授贾万雄是其中的代表画家,他的油画《回望家园》入选了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另外两个入选过全国美展的画家姚宗浩和李宝文,虽然不是学院派,作品同样引人瞩目。
然而,这看似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并没有给波澜不兴的宝鸡油画市场带来活力,直到去年在市群艺馆的一次群体油画展中,才史无前例地成交了五幅作品。
曲高和寡还是待价而沽?
许多油画家抱怨,油画在宝鸡卖不上价,宝鸡缺乏欣赏油画的眼光。一个宝鸡油画家要销售他的作品,办画展只能造造势,要真正出手还得靠世俗的关系圈、人情网。由于是朋友托朋友,往往画作贱卖,画家无奈。但是,没有这个关系网还不行,因为宝鸡没有更好的出画渠道。这可能是活跃在宝鸡画坛一线的二十几位实力派画家的共同心声。
美居画廊主营商业油画,画廊女老板董经理说,她和宝鸡的许多画家都挺熟的,画家办画展她也经常被邀请参加,但至今和他们没有过实质性合作。主要原因是价格,价格的本质还是观念。画家对自己的艺术品都有一种待价而沽的心理,不愿意自贬身价;而她从西安书院门进的行画,小幅的不过卖一二百,大幅的不过卖四五百,比画家的艺术画要便宜得多,颇受宝鸡楼堂馆所的青睐。所以,画家的画在店里高悬数月无人问津而被画家拿回,也是常有的事。作为画商不能给画家朋友出力帮忙,董经理一直感到遗憾。
也有人另有看法。西部龙凯艺术画廊是宝鸡唯一的网上自创自销油画的画廊,发起人和画师都是大学生。画廊的陈经理说,包括边框、油料和油布等制画成本,一幅普通边框50×60的油画只卖440元,价格远远低于西安等地同行,但画廊自去年至今只卖出去16幅油画。“油画在宝鸡冷落,价格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消费观念和认识上的落差。”他说。
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待价而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玉林坦言:宝鸡基本上就没有油画市场。一个成熟的油画市场,除了创作者以外,还要有一定规模的欣赏者和相对固定的消费者,另一极就是众多的画商,经纪人作为画家和画商之间的桥梁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确保画家有画不愁卖。所有这些要素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宝鸡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准好像还不足以撑起这一切。
这就是宝鸡画家的尴尬,也是宝鸡的尴尬:一方面是作为创作的伊甸园吸引画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却没有能力消化吸收或者转化创作成果。这种局面必然导致一种结果——
是离开还是换一种方式?
在国际金融风暴侵袭大陆之前蒙峪沟就已沉沦,流浪画家们首先得面对面包和房租问题,所以离开这里去找份工作是最现实的选择。一些人进了画校当老师,一些人从事与画画无关的生意。
王兴平可能是宝鸡唯一的靠画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他是蒙峪沟里最后的留守者,他创建的宝鸡市油画学会至今还坚持定期采风和写生。金融危机前,他在上海连续举办画展,他那较为前卫、抽象的油画作品在上海滩颇有市场,虽然还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定价,但毕竟建立起宝鸡所不具有的卖画渠道,而宝鸡大部分画家最欠缺的就是这种渠道。据他说,一年能卖20多万;金融危机一来,油彩、油布成本提高,画倒卖不上价了。挺过最艰难的阶段,王兴平现在过着单纯而平静的生活:周日,召集学会的部分成员在附近写生;平时,他就一个人孤独地作画,往往两三个小时就能画好一小幅。他的勤勉多产,他对色彩和线条发疯般的追求,他超乎常人敢于舍弃和坚持的勇气,他那总是能在油画贫瘠之地找到求生绿洲的本领,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块色彩斑斓溢满神奇的画布,圈内人有的叫他“王疯子”,对他很是钦佩;但他说,他不像大部分有固定饭碗的画家,这样做全是生存使然。
林乐朝、张宇飞、屈凌君和白晓静等人的生存方式则代表了宝鸡绝大多数油画家的生存状态。他们或办学或有公职在身,很难说清他们是商人、老师、机关干部还是画家,这种复合角色可能最符合宝鸡的土壤。虽然环境不好,但他们需要被认同。他们闲暇时积极地作画,计划某一天办个展或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廊,每逢宝鸡群体性画展在群众艺术馆举办、一些精英作品结集出版时,这些人的名字总会赫然在列,总之,他们都以各自最为谙熟的方式在默默坚守。
但是,仅凭默默坚守远远不够,需要改变的也不仅仅是市场。
郑玉林坦言美协没有力量对油画发展进行更多支持,无论是美协下设的油画艺委会还是“在野”的油画学会,都是“三无单位”,会员凭热爱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由发展。文化部门的关注点一直是戏曲和群众文化,油画的社会崇尚度还远远不够,这一切,决定了西洋油画在宝鸡还是一种边缘艺术。
“宝鸡应该在文联体制下设置油画常设机构,保证有人来抓这个事情。”画家李宝文建议。
“宝鸡没有一个像样的美术馆,群艺馆糟糕的环境显然不适合布展高雅的油画!画家和社会各界没有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张宇飞说。
资深油画理论家、宝鸡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林乐朝认为:除了客观的市场环境,作为整体宝鸡油画家也有软肋,很多画家缺乏好奇心和敏感性,这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他说:“宝鸡油画界就是一个孤岛,孤岛环境赋予人这样的特点:理想,单纯,激情,专注;但同时也封闭,模仿,顽固,滞后。这几年宝鸡油画止步不前和油画理念不更新有很大关系,我们是不是应该着眼外界而不是整天盯着自己的画布不做任何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