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七) 轮盘上诞生的凤翔陶罐

标签:
凤翔陶罐轮盘罐嘴文化 |
分类: 文化 |
幽暗的土窑洞里,轮盘在“咯吱吱”地匀速旋转,黄晕的灯光把制陶匠人起伏的背影剪在墙上,这一切使小小的制陶作坊充满神秘。一双富有魔力的粗糙大手,把“魔盘”中心的一块黄色陶泥反复拍捏、抠挖。泥巴蓦地立了起来,开始有了罐口和粗粗的腰身,手指不断地在飞旋的罐口里探索,罐肚在变大,手掌小心翼翼地呵护罐口,向下抚摸,渐渐地,罐的最美的曲线——那均匀收束的腰身显露出来!“魔盘”还在转,匠人的手掌顺着曲线回到罐口,随意地翻卷和拿捏,大小粗细的罐嘴就产生了。
匠人说,陶罐的式样,全在于罐嘴的区别,在罐嘴上求变化,这是凤翔陶罐技艺的一大特色。
从泥巴变成陶罐,这道在古老轮盘上进行的工序被凤翔匠人称作“拉坯子”,
“拉坯子”在凤翔已有千年历史。时至今日,凤翔还在坚持干“拉坯子”营生的匠人已是凤毛麟角,范家寨乡仝家村的周永科是其中之一。
周永科说,一个陶罐从原料到上色前的毛坯,要经过拉陶土、淀泥、“拉坯子”、晾晒和烧窑等若干工序,“拉坯子”是陶罐制作过程中最累的环节。在阴暗潮湿的土窑里连续做活,常常一天八九个小时坐在轮盘前,岔腿弯腰保持一个姿势,夏天遭蚊虫叮咬,冬天坐到腿转筋;做起活来两手都是泥,喝水不方便,时间久了,易患肾结石。子承父业从事这个古老行当
20余年,今年
38岁的他,已是一身职业病: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营养不良。他不敢打哈欠,一打哈欠就掉下巴,一年能掉十几次。一个正当壮年的汉子,
4两面能吃一天!
看来,这个在旋转轮盘上的神奇艺术,看似轻松有趣,背后却是无尽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