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滩路上的哑巴修鞋摊

(2011-11-03 17:54:59)
标签:

哑巴儿子

残疾父亲

便民服务

杂谈

分类: 社会

 巨侃

听说市区中滩路西口有一对父子,残疾父亲修车,哑巴儿子修鞋,长年为附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日前,记者前去一看究竟。

 

             哑巴其人:三岁不幸成了聋哑儿

哑巴叫文德华,今年32岁。小伙长得蛮精神的,白皙的脸庞嵌着一张棱角分明的嘴巴,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一双明亮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微翘的嘴角总是挂着善意的笑容,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机灵劲。
文德华老家在四川射洪农村。3岁那年,小德华突患一场严重的肺炎,那时候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好,为了消炎给孩子打了一些链霉素,没料到起了副作用,小德华耳朵听不见了。俗话说,十聋九哑,由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小德华渐渐地也就不会说话了。
德华出事后,在陕西修铁路的父亲文仕兴赶回老家。为治好儿子的耳聋,四处求医,打针、中药、针灸,用老文的话说,“花掉的钱可以买三个儿子!”但还是徒劳。
转眼到了上学年龄,普通学校不收聋哑儿。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四川只有一家省级聋哑学校,虽然免学费,也免费提供食宿,但入学门槛颇高,小德华不够入学条件。
这样子就耽误下来,德华一天天大起来,他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会打哑语。1993年,德华14岁那年来宝鸡后,父亲领他上残疾人聋哑学校,上初级班吧,和一帮比他年龄小得多的孩子同学他不愿意;上高级班吧,又没有基础跟不上进度,最后只得作罢。
“我这娃很自觉,也非常懂事。”老文评价儿子说,德华回来后向父母表示,要找事做,自力更生。刚开始捡了几天垃圾,后来不捡了。老文问他为啥,他比划说,别的小孩欺负他,向他要钱。老文想这不行,还是让儿子学个手艺吧!
于是,德华先是跟着一名罗姓师傅学了两个月的自行车修理,又跟姐夫学修鞋,两年后,他出师了。

 

              哑巴家人:父亲和姐姐都是残疾人

文德华的父亲文仕兴今年69岁,记者采访时,老文正在儿子旁边的摊点给顾客更换自行车辐条。文仕兴也是一位残疾人,一对拐杖斜靠在他身后的三轮车旁。
1986年宝天线改线时,老文在工地意外摔伤,骨盆、腰椎和脚踝关节重伤,在医院里一躺就是七年!出院后,老文拄着双拐,带着哑巴儿子开始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摊位修理生活。
德华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在老家务农,一个在外地,还有一个在宝鸡生活。宝鸡这个姐姐也是名残疾人,老文说起女儿来也直叹惜:女儿十几岁时在四川老家田地里收麦子,背麦篓时负重太大,压坏了腰椎成了驼背,不仅个子以后不长了,背也再没有挺起来的。
让他聊以自慰的是:儿子德华2008年办下来低保,现在民政局每月给低保卡上打220元钱;自己也有千余元的退休金,女儿也结婚生子,在川陕路住上了廉租房……

 

            哑巴父子:长年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5月16日,在中滩路铁一局五处小区外面的人行道上,文德华正坐在鞋摊前埋头干活儿。顾客郭淑芝的鞋底磨歪了,德华把它削平,再打上皮子,扎上线,动作娴熟,不大工夫就修好了,郭淑芝很满意:“他虽然是个聋哑人,但我感觉交流起来挺顺畅的,我给他比划,他都明白;活也做得认真、细致,收费也低,像这个活,只收了我两块钱,比在商场修要便宜得多。我看这个哑巴修理点,服务好,方便居民。”
德华旁边紧挨的摊位就是修车摊,老文坐在摊前,满意地看着忙碌的儿子。他说,儿子十几岁时跟他出摊至今,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无论修车修鞋都是行家里手,他很放心。
至于父子之间的交流,老文说已经很默契了。说着,他冲儿子比划着,指指自己脚下漏了一地的机油,又指指面前的行道树。旁人没看明白,儿子却明白了。只见他从鞋摊上捡起一个圆金属片,走到树下铲土,走过来把土铺在残油上,如此反复几遍,把地上的机油都盖上了,等干了以后再清扫掉。对儿子的聪明,老文很满意。
来这儿修理自行车的李师傅家就在附近,每天在路上来来往往的,他都能看见这个父子修理点。他说,这对父子出摊早、收摊晚,中午换着回家吃饭,风雨无阻。虽然收入少,但哑巴从来不多收钱,有时顾客把钱给多了,哑巴直摆手不要,硬要把钱退给人家,拿到该拿的钱才高兴,有些小活免费服务,是一个心地厚道的好小伙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