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侃
别人拜佛他造佛,灵山、云台、蜂泉山,山山有他的彩塑;南寺、白衣、金顶寺,寺寺有他的作品。他塑造的佛像,以人物传神、色泽鲜亮而名满乡樟。
有人羡慕地问他:“你搞的这可是偏门,钱挣得一定不少吧?”他摇摇头;还有知道底细的人,叫他改行搞建筑,钱挣得比这多得多,他还是摇摇头说:“父辈给咱留下的这手艺,咱得传承。说实话,这行当经济上没有很大收入,人气收益却不小,咱放不下!”
他叫罗蜀粱,是金台区蟠龙镇塔寺头村罗氏彩塑彩绘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罗蜀粱八九岁时就跟着父亲用高粱秆学做人像——将高粱秆连根拔起,用带土的根须捏作头,用高粱秆和木棍拼成骨架,然后用泥巴裹身,最后穿上废布做成的衣服……十几岁时,他跟随父亲走甘肃,上宁夏,进寺出庙,访佛问像,学到了不少宗教文化和礼仪文化。父亲常常教诲他,心中有佛,方能塑佛。塑佛的人自己首先得是诚信、善良之人。1988年,在父亲的帮带下,19岁的他正式拿起毛笔排笔和刀剪夹子,走寺串殿做彩绘、塑神像。到父亲离世时,他已炼就了一套从设计、打桩粗塑到细勾、上色和贴金的独特彩绘制作工艺。
罗蜀粱告诉记者,一件2米多高的大佛塑像,从构思规划出图到作品完成共有近二十道工序,其中打桩、装脏、挂神肉、点睛、开光等流程,不仅要能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美学功底,而且要饱含着浓郁的民俗民风韵味。他说:“佛像的面部特征就是要庄严慈悲,面部看上去要符合大众的心理审美习惯。传神的佛像,眼睛要放射出慈悲的光芒,嘴角要藏着灵气,让恶人惧,让好人敬……”
眼下,随着西府“庙活”市场越来越火旺,根正技精的罗蜀粱愈发地忙碌,天台山的炎帝陵寝请他造白马将军像,骨架图和人物蓝本他已经设计好;硖石乡长龙寺的文昌神像正在贴金,桥镇马塚村老爷庙塑像刚刚成形……
在百忙之中,41岁的罗蜀粱也在为未来作打算,虽说他已培养16岁的长子罗琦俊为彩塑彩绘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但是目前,金台区的古建筑彩绘及雕塑人数逐渐减少,老技工相继去世,新生力量欠缺,后继乏人,怎样才能让这门盛行千余年的古老民间手工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罗蜀粱现在正在做两件事情:一是积极申请“罗蜀粱彩塑彩绘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组建古建彩绘队伍,面向社会培训彩绘传承人。欣喜的是,日前他的非遗申请已经批复下来,罗氏彩塑彩绘技艺正式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罗蜀粱今后的“庙活”路,必将越走越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