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巨侃
巨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8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水浒》人物的肖像描写(二)

(2011-10-21 18:32:42)
标签:

晒一晒

我的毕业论文

文化

分类: 文化

巨侃

二、《水浒》肖像描写的具体手法和艺术特色

具体手法:

1、简笔勾勒中的特点化。《水浒》“在塑造梁山人物肖像时,是非常善于攫取和表现特征以传神写照的”。〔6〕很多与绰号相连,绰号本身就含有形象的启示:如矮脚虎王英“五短身材,一双光眼”,金钱豹子汤隆“面皮有麻,鼻子上一条大路”,丑驸马宣赞“生得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玉幡竿孟康“长大白净,一身好肉体”等等。这种白描写法,用简省之笔就使人物形象如画眼前;多角色间人物的外貌,也得以区分。

2、侧面描写中的虚实相照。侧面描写“客观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增加了作品的生活内涵,而且这种手法缺乏肖像的具体描绘,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大大增加了文学的表现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7〕例如王婆眼里的西门庆,西门庆眼里的潘金莲。虽只有淡淡几笔,却很出彩:“(西门庆)那一双眼,却只在这妇人身上,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这一段白描,内涵之丰富,真值得反复玩味:三个人物,两个视点,有实有虚,彼此关联。焦点是西门庆的动态肖像(实写)。从西门庆的眼睛和形体动作中可窥知潘金莲的美艳(虚写);西门庆的模样又是以王婆为视点来反映,西门庆的好色、烂德本性(实写),王婆精细,擅于观察的个性(虚写)已跃然纸上。“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次描写为以后两人沆瀣一气打了伏笔。

3、衣饰描写中的色彩映衬和细节提示。试看林冲的亮相:

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这从头到脚的一番行头,只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只有这把拿在手上摇来摇去的纸扇子,折射出林冲此时的心态:悠闲,富足,平和,安于现状。一个焦虑的、对生活不满的人能陪着妻子去岳庙还愿并摇着扇子四处转悠吗?显然,一般的穿戴只能表明一般的身份,只有特别的穿戴才能解释特别的个性。所以前面的穿戴,就是为了引出这传神的一笔!袁无涯赞其“搭此一句更可画”。其表达“神似”手法之隐晦,可谓草蛇灰线,令人惊叹!

另外,《水浒》在服饰的描写中,擅长堆砌色彩,金圣叹指出凡写“人全身打扮处, 皆就衣服制度、颜色上互相照耀, 以成奇景”,其中又以红黑青白四色为多,主要也是为了映衬人物的性格。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水浒》的确是一朵根植于民间文化的奇葩。鉴于人已论及,不再赘述。

4、多种修辞法综合运用形成的夸张美。《三国》是单喻,《水浒》擅长博喻。写武松“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博喻中有比对;鲁智深“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蛇”;张横“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孙二娘“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等等。

博喻、比对的揉捏加之形式上的铺排,音节上的转阖激荡,就造成一种夸张的独特审美效果。看鲁智深的醉酒模样,“指定天宫,叫骂天蓬元帅;踏开地府,要拿催命判官。裸形赤体醉魔君,放火杀人花和尚”,再看他打架时的动态肖像,“心头火起,口角雷鸣。奋八九尺猛兽身躯,吐三千丈凌云志气。按不住杀人怪胆,圆睁起卷海双睛。直截横冲,似中箭投崖虎豹;前奔后涌,如着枪跳涧豺狼。直饶揭帝也难当,便是金刚须拱手。”语言大开大合,气势吞吐万里,想象鬼斧神工,人物出神入化!夸张如此,我们仍相信人物是真实的,不能不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艺术特色:

1、通过眼睛刻画,通过语言形式的参差对仗增加行文的气势,从而烘托人物的精气神。

孟子曰:“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8〕鲁迅也说:“要极节省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幅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9〕试看三阮的出场:

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睛射几万道寒光。休言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

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上虽有些笑容,眉间却带着杀气。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

明代的绘画理论家董其昌说:“传神者必以形, 形,神之所托也。”〔10〕清代的沈宗骞也说:“形而得, 神自来矣。”〔11〕人物的“神”集中在眼睛上,三双眼睛都透出不屈与不驯,但又各有特点:阮小二在不屈中透出的是锐利,阮小五透出的是煞气,而阮小七透出的是机灵。如果缺少对眼睛的传神描写,人物就没有英雄气了,可能就变成三个好勇斗狠的渔霸。其他细节描写也都抓住了各自的特点。

2、在物象的层层类比中表现人物个性。如潘金莲:

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成功的肖像艺术, 应当是人物外形和内心的高度结合和完美统一”。〔12〕雨恨云愁,风情月意,燕懒莺慵,蜂狂蝶乱,一系列物象堆叠,又富有层次,将人物个性一一指引:雨恨云愁,暗指气质忧郁,对现状不满;风情月意,明指渴慕男欢女爱;燕懒莺慵,暗指美貌难自弃,不愿独锁闺中;蜂狂蝶乱,明指擅于甜言蜜语,勾引男人。如此,就写出潘金莲的独特性格:从怨妇到淫妇的转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淫妇。

3、语言带有评论和鲜明的感情特色。试把市井无赖牛二和宋江做一对比:

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陋。但见:面目依稀似鬼,身持仿佛如人。枒杈怪树,变为肐沓形骸;臭秽枯桩,化作腌臜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濑濑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弯弯卷螺发。胸前一片紧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眼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对牛二的丑陋,作者将其放大化,字里行间满溢厌恶之心;对宋江的缺陷(面黑矮胖),作者采取回避,以一组叠韵词开始描摹其贵人相,从人物的气势入手写其不凡志向,最后暗示读者宋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感情是由衷的赞美。

4、人物出场形象的“悬疑性”往往暗含启迪情节的作用。

“成功的肖像描写甚至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它除了增加人物形象的可感性, 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之外, 还可能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13〕《水浒》不同于《三国》之处,在于它主动塑造人物的悬疑性,为开展情节埋伏笔。从受众角度,悬疑性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联想。关于这一点,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影视作品的悬疑性主要体现在情节的设置当中,而文字作品则可把它提前在人物的肖像刻画上,范围更广。我们常常说看“红楼”不如读《红楼》,原因大概如此。试以母夜叉孙二娘的出场形象阐述悬疑性启迪情节的作用:

   (武松)看看抹过大树边,早望见一个酒店,门前窗栏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两个“插着”、两个“搽”、两个“露出”重复出现,红黄重色调迭加渲衬,一个张扬、野性、粗蛮具有夺人气势的母夜叉精形象站在读者眼前。读者会和武松产生一样的印象:这女人不是善类,后面须提防!接下来的情节都是因孙二娘这个人物的特定形象而生发:武松试探并调戏她,二娘下药,武松装倒,二娘上当,武松制服二娘,二娘讨饶,引来张青。特定形象产生特定情节,悬疑人物必有蹊跷故事,所有这些人物和情节,又具有现实性和生活化,这是《水浒》的一个特色。反过来看,如果把母夜叉换成同样是卖酒的蒋门神小妾的形象,武松可能会放松警惕,就会着道,后面的情节就大不一样了。

有时候,随着情节的演进,还需要人物的肖像反复出现,以揭示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心理变化,点染和烘托情节。比如武松穿上头陀行头化装成行者的造型,这次刻画阴气森森,杀气腾腾,武松面貌为之大变,昭示着昔日的仗义男儿正变为冷血杀手。接下来夜走蜈蚣岭枉杀道童,孔家庄无理取闹醉打孔亮以及追砍黄狗的情节,都是印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