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水浒》人物的肖像描写(一)

(2011-10-21 18:26:08)
标签:

晒一晒

我的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

西北大学文学院

李芳民教授

成绩

良好

分类: 文化

巨侃 

内容摘要:本文分四个部分分析《水浒》的肖像描写:一、《水浒》肖像描写给人的总体印象。二、《水浒》肖像描写的具体手法和艺术特色。三、肖像描摹之中人物的类型化痕迹。四、以“类型化自然人”为标志树立其在小说肖像描写演变史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肖像;悬疑;得失;类型化自然人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alysis 《Water Margin》 in portrait: 1, 《Water Margin》 portrait gives the overall impression. 2, 《Water Margin》 portrait of the specific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3, among the figures depicting the type of portrait of traces. 4, in order to “type of natural person” as a symbol to establish its portrait in the novel's unique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Keywords: portrait; suspense; gains and losses;type of natural person。

绪 论

关于《水浒》人物的肖像描写,田耒在《以形写神,形全神足》文中,从形神关系角度总结出“形真,形准,形动,形蕴”四个艺术特质,认为“《水浒》一书的肖像描写,以其状貌的真实,特征的鲜明,形象的飞动,内涵的丰富, 达到了‘形真而圆, 神全而和’的艺术境界”〔1〕;段春旭则强调“形”的外延——衣饰和色彩对人物身份、性情的反映,在《淡彩浓墨总相宜》文中,指出“衣着服饰本是无‘神’之物, 但一经作者着意之‘用’ ,却能成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工具”〔2〕,并从中国古代民间审美情趣的高度,着重分析《水浒》色彩运用之于表现“神似”的作用,文中写道:“与封建层文人所提倡的带有贵族气息的清雅的格调不同,浓墨重彩是水浒传的色彩基调。红,则红如火,白,则白如雪,黑,则黑如墨,这种带有极端倾向的色彩运用,折射出欲冲破束缚,张扬个性的心理内涵,而在这浓墨重彩的衬托下, 一群轰轰烈烈、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展示在读者面前。”〔3〕另外,在论及《水浒》肖像的简笔勾勒技法时,谈到了漫画式笔法,“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往往能达到不写须眉而须眉毕现的效果,使读者有‘如见其人’的感觉,但这种创作方式也有其局限,书中的这类人物大多只是作为一个带有人名的‘脸谱’存在其中,整体形象缺乏内涵与立体感。”〔4〕对于段先生指出的缺陷,笔者也有同感:有些女性形象,作者虽不吝笔墨敷陈其美貌,但读者看不出这个女性和那个女性的区别,也就是没有性格的明显区分,似乎互换也是可以的;有些好汉形象,作者虽极尽夸饰其气象,人物内涵却匮乏少有感染力。下面就粗略探讨一下《水浒》人物肖像描写的得与失,以求进一步认识它在长篇小说肖像史中的地位。

        一、《水浒》肖像描写给人的总体印象

首先,《水浒》肖像描写的主体比较宽泛,第一个大量着笔市井领域。除了以武松、宋江、鲁智深为代表的熠熠生辉的梁山好汉肖像群,还有作为陪衬地位的市民肖像群。《水浒》笔下的市民肖像群,有街头无赖牛二,黑社会老大蒋门神,官商一身的西门庆,小商贩武大郎,家庭怨妇潘金莲;同是卖唱的,就有弱势群体代表金翠莲父女及依仗权势的刁民白秀英父女之分。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粉头歌伎和淫妻刁妾。两大肖像群之外,还有以端王、高俅为代表的权力集团肖像群和和尚道士肖像群作为点缀和补充。肖像群之间,主峰突起,侧峰陪峙,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为了适应四大肖像群里众多的人物构造,《水浒》肖像描写的形态比较丰富,手法有较多变化。作者不仅描摹了静态人物(如武松),还在情节的展演中,刻画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动态肖像(如杨志);描写角度正侧结合(如潘金莲);描写范围有点有面(如三阮);描写视点直(如雷横)中有间(如鲁智深);描写对象不拘常轨,不仅描写人物的外貌和体格,还对衣饰、神态和性情、气质这些肖像的外延进行了着重的描绘。

最后,《水浒》人物肖像和性格连接得比较紧,作者的设计意识明显。回顾小说肖像史,在宋话本以前,无论六朝志怪还是唐传奇和文言小说,肖像描写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率尔涉笔,略加点染的境地;话本时期,肖像描写始以兴盛。但这时候的肖像描写,只是以采取骈骊形式便于说书人演唱,用来吸引听众,人物外貌仅作一般性描述,个性和相貌是脱节的。人物肖像还处于陪衬和无意识的创作境地。这种局面到《水浒》得到根本改观。“《水浒》肖像不仅是状一时之貌,还在这定型于一时的相貌中, 联接着人物的过去与未来的行为和思想情态,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生理的、教养的、地位的和风度气质的特征, 充分表现人物的思想风貌和个性, 从而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为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服务。”〔5〕这段分析,揭示了《水浒》作者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和目标来设计人物肖像的。比如,基于作者对女性的独特认识和服务于正衬或反衬英雄肖像群的需要,《水浒》的市井女性肖像群中有如下性格特点:从五官手足的刻画——娇媚(如阎婆惜);从衣饰体态的刻画——柔弱(如金翠莲);从气质性情的刻画——淫贱(如潘金莲)。与之相较,《三国》女性肖像量少而且缺乏作者的设计意识:貂蝉出场时作者介绍:年方二八,色艺俱佳。貂蝉勾引吕布时有一个眼神描写:“布偷目窥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后来在吕布困守下邳城时再一次出现,竟然没有对这个昔日的间谍美女作一丝半点的外貌和服饰描写,真是吝于笔墨。貂蝉整体性格比较模糊;刘备的三个老婆包括 “女中丈夫”的孙夫人都没有“写真”;《洛神赋》主角甄夫人的肖像只有九个平面字“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可以看出,二者以肖像塑造性格的明显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