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2013年第三期精华选读:第一视界
(2013-03-14 17:09:04)中国现实生活经验故事的叙写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五人谈
韩鲁华
时
地
主 谈 人 :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座 谈 人 :韩
录音记录 :田翠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韩鲁华:从《废都》之后,我在阅读平凹的作品时,总是习惯于将他放在中国当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乃至百余年来文学发展历史背景上去考察。并有意无意之间问题的思考,引向世界文学发展的语境。我是以一种比较平静的心态去阅读《带灯》,部作品所给我带来的思考更为复杂,它可以引发许多问题。我感觉这部作品与此前《秦腔》《古炉》等相比较,在艺术叙写上又有一些变化。一是内在的风骨更为突出,作品的内在质感更强;二是叙述上更加质朴,白描性、直叙性更强 ;三是于整体艺术建构上,意象性似乎在减弱,细巧的东西也少了,更加沉静、厚实、直白,是一种生活骨架本真式的建构。尤令心灵震动的是,从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贾平凹在实现着将中国文学艺术精神打通的探寻,在拉通中国文学艺术历史的过程中,寻求中国式的文学艺术建构。我认为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未能彻底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西化移植模仿,或者以实用主义的方式,从中外文学中拿来一些东西,貌似古典的、西方的,实际上却给人一种拼贴的感觉,并没有完全地融会贯通。我以为承续传统,更为内在的是,在艺术创造中,融会贯通着中国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精神,内在骨子里具有一种中国文人的风骨,有一种中国文学艺术的精神神韵。也就是说,至今中国式的艺术思维、艺术精神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家理论家所应当彻底检视和思考的问题。
(全文未完,详见延河2013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