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河》文学月刊2010年第九期精华选读:延河讲坛

(2010-09-09 00:54:44)
标签:

陕西省作家协会

延河订阅

延河文学

延河投稿

延河文学月刊社

延河杂志

分类: 延河精华文章

“家-国”修辞关联:中国传统社会运作模式话语行为分析

谭学纯

 

2010613,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第十放映室”播出的“中国情·家国情怀”专栏节目,谈到“普通人或许没有壮丽诗句来写出自己的家国情怀,但这情怀却在我们的情感密码之中”。

其实,“家国”故事中的情感密码,不一定需要壮丽诗句来书写,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渗入了社会血脉和肌理。

在中国人的经验世界里,家是行为主体的灵魂安顿处所,养家是公共道德,分家是亲情割裂,出家是断了尘缘,被家庭驱逐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虽然也有离家出走的个案,但离家之后的迷茫、失落和无助,通常会大于对人在家中的厌倦和无奈。

这一切,可能不同程度地在“国”的层级重现。

“国”是“家”的修辞化放大,“家”这个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国”中被不断仿制。歌曲《大中国》所唱的“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是这种修辞化放大的典型表达。

“家”是“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不管是舍家效国的民族大义和使命感、还是篡国乱家的萧墙之祸和亲情沦丧,“家”都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挥不去的影子、一种为自我定位、也为他人定位的价值参照。

由家及国,从国看家,家的逻辑和国的逻辑以修辞的方式构建为同样的经验模型,“家-国”修辞关联在不同的层次显影:

——修辞技巧(话语)层面的家国之思

——修辞诗学(文本)层面的家国叙事

——修辞哲学层面的家国共同介入主体的历史生存和现实生存

可能因为这些现象在我们的话语行为中已经潜移默化,我们反而很少去观察、分析和解释。希望这个讲座可以提供一个观察与解释的角度。

 

一、“家-国”修辞关联:观察与解释

(一)观察的起点:汉字“家”“国”、汉语“家国”和“家-国”修辞关联

汉字“家”、“国”的形、音、义系统中,能够提取的关合点很少,如:

1.“家”、“国”都可以指都城。

2.“家”、“国”都可以指古代王、侯的封地。(古汉语“国”与现代意识中的“国”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内涵。中国古人思想意识中的“国”,是以家为“原型”的朝廷、社稷,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至于“朝廷”与“家”和“国家”的关联,后面会涉及。)

但是,从话语行为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中“家”和“国”的实际关联,远远多于汉字“家”、“国”的意义关联。前者必定有认知机制的支持——它来自修辞。

从汉字“家”、“国”,进而观察汉语“家国”,后者的语义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中一种理解有修辞介入:

1.“家国”是并列结构:意指“家”和“国”。

2.“家国”是偏义结构,指“国家”。

《汉语大词典》解释的“家国”,就是“家和国。亦指国家”。

指向“国家”的“家国”中,“家”是语词义虚设的语素,也是修辞义潜隐的语素。当“家国”专指“国家”的时候,“家”的潜隐语义会被激活,所以中国人常用“家国之思”、“家国之痛”、“国破家亡”之类的话语传递家国相关的情感心理。白居易《初贬官过望秦岭》有这样的诗句:“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诗中“辞家”和“去国”,在平行句的相同语法位置同现,修辞考虑应该多于语义考虑。

汉语中,一些分属“家庭”/“国家”语义场的“家×”、“国×”词,“家”和“国”可以与部分语义共现条件弱化的词产生修辞化共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