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名温润。但与季节不符,此时该是冰镇一杯青梅,酸涩有度,消暑解忧。
首篇提到入门,说起由浅入深并不易,那么开始即巅峰,可能是个不错的节奏。二篇讲美食和经济学。一个外国人却羡慕中国式苍蝇馆子,觉得那才是把食物放在第一位的尊重。这个怎么说呢?外出吃饭,食物是不是第一位还真不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当时的最重要吧。三篇是说语言的起源。非常赞同起源于手势,而声音只是情绪的表达。
很喜欢看这种关于细小事情的详尽讨论,会觉得自己无知而局限。这种认知,令我高兴。
二,
散步时,看路边的树,为何觉得不如水里的倒影美?因为看到树会在潜意识里联想到它的实用功能,而散步并不需要这些功能。此时水里的倒影是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产生了美感。
生活需要功能,而精神更需要美感。
距离确实产生美,但距离要适当。太够不着会忘,太够得着会厌,那些不同世界的美好,如果完全不懂,也毫无意义。似远非远,似懂非懂,最为撩拨。
三,
以前总对一些文字里把飞机称为飞行器感到不解,难道不是两个范围大致相同的概念吗?看书才想起来,热气球也是飞行器啊。
一说热气球,就想到土耳其,这个曾被我列入最想去前三名的地方。以前仿佛实现还有希望,而现在呢。
如今的旅行常被先进的设备和自媒体占用,许多时间都花在了拍和摆拍上,纯粹的看和感受越来越少,好像必须定格下来,回头翻看,才能填满旅行。老早以前,没有手机,不用发布,一张地图,是所有的攻略。
可惜对飞行器啊军事的不感兴趣,没看完就跳过了。又看了一篇文不对题的内容,却特别喜欢,可能因为我也经常文不对题张冠李戴指桑骂槐吧。
谷子不够,雨水不多,鸟兽四散,走石飞沙。暴政变得委婉,昏庸成为寻常,而那些自然啊,用几个标点,就写尽了山川河流。什么秦始皇什么汉武帝,到最终,充其量也就是那几个标点。
四,
九寨作为四川的热门景区,很多人把它作为第一选择,我却没去过。
高原的水具备一种自在的气度,成日素面朝天的,但因为基因太好,家底又足,造就了它们大剌剌的敞开胸怀,聚山纳川。哪怕山崩于前又能怎样,一番闭关,又美轮美奂。
可这些已经很难唤起我了。任何事的理由,主观就是可以超过客观,那些曾经爱的,可能由于周而复始,也可以放放了。
确实,床头若放置闲书两本,这个世界即再无车马,那么,去想一个远方,好好的热爱,然后再好好的忍耐。
只见苍山负雪,不如与时舒卷。
五,
无处安身的还有动物。现在的歌里很少出现动物,但诗经里很多。雎鸠,硕鼠,雀。它们在传颂数千年的诗经里出现,也许是偶然,但也昭示了那时它们随处可见。
人类是贪婪的,在享受了现代科技的红利后,又想同时坐拥旷野和万物生长,一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姿态,有些可笑。
远古,动物对于人类,一是食用,一是图腾。我猜想,文明历史的车轴即便不碾压这些生灵,它们也有自然界更宏大的法则,该消亡该发达,自有定数,就像猩猩成为人,恐龙成为化石。
回不去的远古。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