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冬天养藏法
(2013-11-08 10:54:43)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在每一个阶段要养什么。春天就是养生,就是养生发。但是生发之机从哪儿来呢?是从冬天藏的精中来。
“冬三月,此谓闭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此时天地之象是什么样的呢?其中之一是“水冰地坼”,水都结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这么散的东西都结冰了,都要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开裂了,蕴藏在地下的好东西全都藏在里面了,这是藏的功能发展到了极致。
“无扰乎阳”,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要打搅阳,天地阳气动了,人就会遭殃。比如冬天打雷,就叫做扰乎阳。冬天天地的阳气都是要闭藏的。从天象的角度讲,冬天就不应该有雷。如果冬天打雷,就意味着天地藏不住阳气了,就会造成一定的瘟疫。
比如前几年的禽流感,在禽流感肆行之前就有一次冬日打雷的现象,这就是天地动阳的征兆。民俗有一句话叫“冬日打雷,十栏九空”,这是因为冬天打雷,阳气就藏不住了,动物肯定会遭殃。为什么得禽流感的一般都是鸡,而不是鸭子呢?那是因为鸡为火性,鸭为寒性。天地的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再者,如果我们生生地唤醒冬眠的动物,这时大地一片苍茫,没有食物它们还是活不成,这也叫扰乎阳。
冬天,怎样生活不生病?
第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个时候应该怎么睡眠呢?前三个季节都是早起,但只有冬天是“早卧晚起”。早卧就是尽量收藏,晚起是避免无谓的耗散。“必待日光”,意思是说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了,天地之阳气升起来之后才起来。如果你在天地之阳气升起之前起来了,就叫扰乎阳。
第二,“使志若伏若匿”。“使志若伏若匿”,这里的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要让肾精停留在起与不起之间,藏的时候也不要突然一下把整个都闭住了,要有一个过程。
为了解释“若伏若匿”,古人还打了个比方:“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有私意”,就好像谈恋爱或者是春情刚发时一瞬间的感受,有一种美滋滋地在那儿独自享受的喜悦之情,可是又不能发出来,就是这个意思。“若已有得”,有点像女人怀孕,好像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肚子里藏了一个宝宝,心里特别的高兴和舒畅,可又不能跑到街上去宣扬。不可以把它发泄出来,这就叫“若伏若匿”式的妙藏。
第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去寒就温”,就是说要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人到了冬天,阳气全部都内敛了,全都藏在我们的丹田处。所以,冬天我们要穿厚一点的衣服,这就叫做“去寒就温”。
人到冬天,体表的气血全都回来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吃一些味道厚的或者有点滋补功效的食品,因为身体里的热气可以化掉滋腻。在孔子的著作和《周礼·天官·医师章》里边都提到要化滋腻,最好喝一点饮剂,就是类似于醪糟酒之类的东西。大家在吃日本的生鱼片时,会发现有两个配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清酒,还有一个是芥末。酒是可以化掉滋腻的,芥末属于辛散的东西,二者可以把滋腻厚重的东西宣开。
“无泄皮肤”,就是不要过分开泄自己的皮肤。中医讲的皮肤包括两个层面:皮和毛。人体也是有皮、有毛的。我们是皮多还是毛多?皮主什么?毛主什么?皮是主收敛的,毛是主宣散的。中医把人叫做倮虫。而倮虫的皮肯定是大于毛的,所以就人体而言,应该是收敛大于开泄。从养生的角度说,这个时候要少洗澡。因为洗澡会让你的皮肤开泄,不符合闭藏之性。如果你过分开泄皮肤的话,里边的气就会快速地跑掉,这才是“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逆之则伤肾”,如果违反了养藏之道就会伤肾,而最终伤害的是肾精和收藏功能。违反了养藏之道,春天的时候人就会出现痿厥之症,痿厥是两种病。“痿”就是痿症,就是四肢无力的症状,冬天你的肾水没藏住的话,到春天的时候就没有精可以生发,就会出现痿症。“厥”是四肢冰冷症。如果肾精藏得不够,那么供给生发的力量就少,就会四肢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