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分研究个股在逻辑上就是错的?——兼谈投资组合的逻辑(上)

分类: 盛京剑客 |
最近年报与一季报集中发布,可是令很多小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虑不止。
业绩好的,股价上涨,便沾沾自喜,号称拳打巴菲特,脚踢索罗斯,不可一世。
业绩不好的,股价下跌,忧心忡忡。有的小散把十年来的财报全都找出,彻夜研读,生怕漏掉了一个字。读到疑点,便狠抽自己几个大嘴巴:“我好蠢,应收在增加,一定有问题,当初怎么没有发现?就不该买!”
有的小散彻夜研读行业和公司新闻,必须要找到公司的内幕。
还有的小散,登陆各种股吧,在这只股票吧内翻看帖子,非要知道这只股票未来的命运~~~
可以说,上述行为,都是过度焦虑的产物,是非理性的行为。这种非理性,不仅体现在盘中,更是体现在盘后。给主力或所谓的庄家创造了极好的操作机会。
一、过分研究是无效的
上述行为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过分的、无效的研究。
事实上,研究和分析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局限性。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和分析出来的。
否则,二百年前的人们就应该预见今天会有互联网,希特勒早就应该能分析出第三帝国覆灭的命运。那么多口吐莲花的经济学家,那么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咋金融海啸还是照样发生呢?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就不会有改朝换代,就不会有黑天鹅事件了。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你半年前看好的股票就根本不应该下跌。并且你应该融资+众筹10个亿,全压在这只股票上,不出三两年,你就会超过巴菲特。
如果分析研究特别有用,对于巴菲特这样的股神,绝不会犯卖出盖可保险,买入西方保险这种让他肠子都悔青的错误。也不应犯1967年以0.48美元卖出迪士尼的错误。
二、投资依靠的是逻辑而不是预测
比如一所重点高中,每年都出20个清北。
如果让全年级考试前30名的学霸组合成A班,让全年级考试后30名的学渣组合成B班。
问:
1.未来高考哪个班考上的清北或者达到其分数线的人会多些?
2.未来高考哪个班平均成绩更高?
3.未来哪个班平均成绩最有可能超过全校平均成绩?
估计你想都不必想,三个问题,答案全都是A班。
这是为什么?
三个问题好像全都是在问未来啊。这不是在预测吗?但又不像预测!
你会发现,你的几乎斩钉截铁的回答恰恰不是依靠预测,而是依靠逻辑!
三、过分研究个股的逻辑漏洞
想一想,A班的第一名一定非常牛,考上清北的可能性很高。你每天都和他上下学,研究他的每一次月考成绩,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还常常陪他学习到深夜~~
但你能保证他高考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吗?
假设他考上了清北给你10万元,考不上你赔100万。你愿意不愿意只压他一个人?!
现实中,学霸高考发挥失常,落榜的比比皆是。你真敢下这个赌注吗?
这就和股票投资一样。
有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某公司,做了这个研究、那个分析,阅读了所有的财报,还亲自去公司调研。就和每天陪着学霸上下学一样。
然后全仓下注,甚至透资下注。难道你的研究、你的判断就一定能转化成金钱吗?难道你能保证这只股票一定不会高考落榜吗?!
投资顺利还好,我都替你高兴。如果不顺利呢?你又当如何?!
这就是重仓投资一只股票、过分研究个股的逻辑漏洞!
(这里不是说不要研究个股,而是说你研究的要恰到好处。前面已经谈到,研究是有局限的,过分研究其实是我执、贪婪、想掌控一切的错误表现)
四、重要的是组合特征
你不必认识学霸班里的每个同学,也不必认识学渣班里的每个同学,你不必每天和学霸一起上下学,观察他是怎样学习的,也不必盯着奋发向上的某学渣深夜学到多晚、多么努力。
你只需知道这些同学的特征就行了,然后根据特征分类,最后就可以做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放在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
全年级的平均分就好比大盘。
不必将所有希望全部压在一个同学头上。你只需找出一组带有某种特征的股票形成组合,按照某种坚实的逻辑,就可以战胜大盘,就像A班平均成绩可以超过全年级平均分一样。
只需依靠逻辑,而不必去预测。
说穿了,炒股就这么简单!
这种特征,在证券投资中被称作因子。
1.比如你也模仿学霸班的标准,近几个月涨幅高的股票选出30只,那就叫:动量因子。这个逻辑就是强者恒强嘛。
2.或者你找出目前低估的30只股票形成组合,这就是价值因子。这个逻辑是低估的会回归。
3.或者你找出各个行业市值最大的公司形成组合,就叫“龙头因子”吧。
4.或者你参考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即看价值又看质量,结合二者打分排名,找出30只最优秀的形成组合,两种因子通吃,哪个表现好都能进你的腰包。
五、组合中出现几只“暴雷”股很正常,连大师彼得林奇都不能幸免
上面谈到,过分研究个股在逻辑上存在漏洞。因为研究本身就具备较大的局限性。
我们不需更深的推演,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因为研究具备局限性,那么组合中出现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甚至是必然的。
最近年报和一季报的集中公布,很多股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有的甚至“暴雷”。很多股票论坛上的朋友开始痛陈自己的失误,开始做“马后炮式”分析,更有甚者猛烈攻击当初看好该股的人,好像猛烈攻击就可以避免波动。
这都是一种追求确定性、认为可以事先分析出结果的愚蠢反应。对于必然会发生的坏结果,不去接受它,而是找来无数理由,试图找到解释,达到完美。可以说,凡是这样做的人不仅心态上根本不达标,就连最基础的投资逻辑也不了解。真可谓是小白、韭菜无疑。
组合中出现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果这还要攻击,彼得林奇这样的大师放在中国岂不是要让小散大喷特喷、五马分尸?!
彼得林奇先生曾在1992年的《巴伦》周刊上公开推荐了21只股票,如下图(摘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