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 捷克 布拉格的郊区和“小城区”
 (2014-05-22 09:33:08)
	
			
					(2014-05-22 09:33:08)		| 标签: 欧游捷克布拉格的郊区古老的城堡区和小城区圣尼古拉教堂旅游 | 分类: 海外游踪 | 

接上篇,离开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克鲁姆洛夫”。我们一路飞奔赶往捷克首都布拉格,下午接近六点已经来到郊区,
 

斜拉型的钢缆很像有些桥梁,但两边的有机玻璃隔音板挡住了视野,所以不知道下面是否河流,
 
 
 
 
 
 

由于外面在装修,所以收费相对便宜,好像是20欧以下一个人吧,
 
 

实际上没人来住,整个房间不到40欧,大约400港币、320人民币应该算便宜,毕竟这里是布拉格,
 
 

我们在商量去查理大桥和旧城区,明天还要去德国的德累斯顿,晚上回柏林,所以还是挺紧张的,
 

这里属于布拉格城堡区和小城区交界的地方,1689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布拉格,随后该市得以重建。在18世纪,该市经济持续上升,到1771年拥有8万居民,其中有许多是贵族和富裕的商人,在城内兴建了许多宫殿、教堂和花园,它们普遍采用装饰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1784年,原来的四个自治镇——城堡区(位于城堡西面和北面)、小城(位于城堡南边)、老城(位于城堡东边,与城堡区隔河相对)和新城(位于东南方),正式合并为一个城市。
 

城堡区(Hradcany)是布拉格的第三个城镇,由来自Dubé镇子的一名皇家成员建于14
世纪初。然而那时候已经有了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过去的名字是皇家城堡(Royal
Castle),它不仅对城堡区和布拉格,而且对整个波希米亚地区在历史、政治和文化上都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建筑,其意义影响了整个中欧数个世纪,城堡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880之后的某个时间。建立后不久,捷克王子将住处从Levy
Hradec堡垒搬迁至此。这个选择对于这城堡的命运及未来这座城市的命运来说都很重要。在查理四世(Charles
IV)及后来鲁道夫二世(Rudolph
II)的统治时期,城堡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住处,这两个时期在城堡的历史上都是重要的时期,因此到重建时,城堡的居住功能的重要性被表达出来。另一个显著的建筑期是18世纪的下半叶,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们根据来自维也纳的一位建筑师尼古拉.帕卡西(Nicola
Pacassi)的设计大幅度重建了这个城堡。

非常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布拉格城堡,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们在小城区溜达,并经此去查理大桥,

小城区(英语:Lesser
Town,捷克语:Malá Strana)最初被称为布拉格新城(New Town of
Prague),后来称为布拉格小城(The Minor Town of
Prague),是由国王普谢米斯里德.鄂图卡二世(P.emysl Otakar II)于1257年建立的。
 

然而,早在8世纪这里就已经有一个市场定居点。在小城建立后,最初的定居者被大部分为外国国籍的殖民者所取代。查理四世将小城区又扩展了一些土地,“多亏”几场大火及别的事件,小城依然在经济方面比在伏尔塔瓦河右岸的各个城区要落后,而且在政治上的依赖性比它们也更大。

从16世纪开始,封建主义者及教堂人员逐渐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给城市这片部分带来了如今的面貌,且不仅仅是建筑上的。结果,城市的这一部分地区包括了具有花园的华伦斯坦宫(英文:Wallenstein Palace,捷克文:Vald.tejnsky
palác),圣尼古拉大教堂(英文:St. Nicholas
Cathedral,捷克文:chrám sv.
Mikulá.e),桑恩宫殿 (英文:Thun ,捷克文:Thunovsky
pálac ),布阔依宫(英文:Buquoy ,捷克文:Buquoysky),芙斯坦伯格花园
(英文:Furstenberg,捷克文:Furstenbersky), 哈提格花园
(英文:Hartig,捷克文:Hartigovsky),凯撒斯坦宫
(英文:Kaiserstein,捷克文:Kaiserstejnsky),科罗瓦德宫(英文:Kolowrat,捷克文:Kolowratsky),
列支郭士登宫 (Lichten.tejnsky), 舍恩博恩宫(英文:Schonborn,捷克文:Schonbornsky),
洛布科维茨宫(英文:Lobkowicz,捷克文:Lobkovicky
palác)及许多其它的宫殿。
 

每一个朝代后经常又会有更多的宫殿。这是为何在布拉格市这部分地区成为了不但是许多大使馆,而且还有捷克议会及政府的所在地的原因之一。捷克议会和政府是位于前身为思加卡学院(Strakova
akademie)的楼内。

捷克人牛啊---这样一个著名的古城,他们不担心游客不来,上面的路牌全是捷克文,你看不懂是你的事,

有警察。看来是个政府部门,没准就是上面所说的议会所在,上面的那些资料来自网页(回来后才发现),当时我们可是两眼一抹黑,跟着感觉走,去找查理大桥,

估计右边就是那个议会所在的思加卡学院(Strakova
akademie),要不我们拐了一个弯,建筑风格和前面雷同,

小街深处的桥廊,令人想起水城威尼斯也有类似的建筑,但下面是河道,这里是路。

这个门上的雕塑是一只鹿和人,大约这里也是某座宫殿或贵族府邸,

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出现在拱廊的尽头,莫非这里就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标志的小城广场?
 
圣尼古拉教堂(布拉格小城)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布拉格小城区中心的一座教堂,易与布拉格老城的圣尼古拉教堂相混淆。这座教堂是仅次于圣维特主教座堂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场所。
该教堂始建于1673年,湿壁画最终完成于1761年。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丁岑霍费尔(Christoph.Dientzenhofer)是波希米亚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教堂完工前去世。
 

这是圣尼古拉教堂的正面,小丁岑霍费尔Kilian Ignaz
Dientzenhofer
接手他老爹的工程,花了十五年才完成。克里斯托弗为教堂设计了三面空间。顶端以圆顶覆盖。周围以高挑的壁柱支撑。壁柱上还装饰着华丽的浮雕。教堂傍边还矗立着一座高74米的钟塔,登上钟塔查理大桥和旧城区一览无遗,也可以看见布拉格城堡。
 
1787年,莫扎特曾在此演奏管风琴,而他去世后,这里是世界第一个举行弥撒的地方,现在这里仍然是每年春秋季节布拉格音乐会的主要场所。
 
在过去,像其他所有布拉格广场,这个小城广场也用作市场,以及种社会活动(例如执行绞刑)。广场上部也称为 Vlašský 广场,因为外国商人在此出售进口商品。
来回过头来,照一张。

隔壁的小街,右边也是一个变形的塔楼,布拉格被称为千塔之城,

继续前行,在这个拱门处看见前面有个塔楼,

回首看看来路,圣尼古拉教堂的钟塔和圆顶矗立在街道的另一头,此时已经是华灯初上。

同样上面的街道,这是我们逛完布拉格旧城广场,回来时所拍,此时是晚上十点钟,

莫扎特的管风琴声音我们是听不到了,而有轨电车的铿锵声却也悦耳,城市依然热闹,

等电车转了一个弯,看不见站台上等车的人们,圣尼古拉教堂就似乎马上回复了宁静。本篇到此结束,下篇请看“查理大桥的黄昏和清晨”。
 
本文许多资料来自维基和百度百科以及布拉格旅游局网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