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在浙江大学的《段永平学长回校见面会》部分内容总结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历史杂谈 |
2025-01-06

我只挑选了我感兴趣的部分,并且进行多次AI处理,做成QA模式。
问:在投资时是如何快速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投资?
答:实际上,我并不擅长快速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投资。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主要关注的还是那几家熟悉的公司。这种判断能力是基于多年对企业、生意、产品等各方面的深入理解积累而来的。我见过的包括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投资做得好的人,其实也并不追求快速判断,他们更注重避免踩雷,而不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很多人认为我们不追求快钱是因为我们有钱,但其实追求快钱往往是导致没钱的原因。我们当然也想挣快钱,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有些事情不可为,要脚踏实地地做该做的事情。
我不是不敢冒风险,而是要冒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不能因为别人赌对了就盲目跟风,比如有人吹嘘自己20分钟赚了二十多倍,那其实是在赌场里100块钱赚了两千多块钱就走,但这种事情是不可重复的。像我当年投资网易,也是几个月才赚了二十几个点,而且是全仓投入。如果别人说再来一次,我肯定做不到。再比如苹果,我是2011年投的,现在是2025年,已经14年了。虽然看起来收益不错,但如果对这个生意、文化、商业模式理解不够深入,早就放弃了,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所以,快速判断投资机会是比较难的,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像运动员那样简单学会的技能.
问:一个好赛道往往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而进入低毛利的时期。那么在这样低毛利的一个时期下,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呢?
答:首先,好赛道是不会进入低毛利的。低毛利的往往是商业模式较差、产品差异化很小的领域。作为创业者,如果还选择进入这样的领域,那可能是脑子有问题.
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商业模式。但创业与投资有所不同,创业需要你真正有感觉的东西。我当年做游戏,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从不批评爱玩游戏的学生。我儿子要玩游戏,我会让他自己安排时间,通过完成一些任务来换取游戏时间,而不是简单地禁止他玩游戏。因为我自己就喜欢游戏,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女性喜欢学习,其实也是因为学习能给她带来快乐。
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其实都是一回事,游戏是个好东西。如果你创业只是为了赚钱、出人头地,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那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因为你对它没有感觉。
发现错误要马上改正。在生意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买错了股票,很多人会犹豫不决。比如有人炒股票,以为公司是这样的,发现是那样的,却不会马上卖出,而是等它涨回来再卖。我曾经遇到一个乐视的第二大股东,他想把股票卖给我,我觉得这很荒谬。乐视的股价已经跌到39块了,我觉得这是个好价钱,因为将来可能会变成零,所以现在无论什么价格卖出都是好的。但他却想等股价涨回50块再卖,这有点不现实.
问:如果您今年是20岁,您要创业,你会选择哪个赛道,以及选择合伙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如果我今年20岁,我可能会先选择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和资源,而不是急于创业。创业并不容易,虽然有些人取得了成功,但成功率其实非常低。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却未必能取得好的结果。比如竺可桢学院虽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就会高很多。不过,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和热情,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你可以勇敢地去尝试。
在创业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勤奋。勤奋固然重要,但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再勤奋也难以取得成功。你应该在每一个决策中都考虑长远的影响,基于十年、二十年后回头看,这样你会发现能节省很多力气。我看到很多聪明的同学,他们在毕业后30年、40年里,有些人却一直在原地打转。可能是因为他们每个小决定都是基于眼前的利益,虽然很勤奋,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养成思考本质的习惯非常重要。凡事多从本质出发去思考,时间长了,你可能会逐渐形成这种习惯。这不是批判性思维,而是一种深入本质的思考方式,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严厉,但确实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至于选择合伙人的标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一致和能力互补。合伙人之间要有共同的目标和理念,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方向和步伐。同时,合伙人之间要能够相互补充对方的不足,比如一个合伙人擅长技术,另一个合伙人擅长市场和管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更好地应对创业中的各种挑战。此外,合伙人的诚信和责任感也很重要,因为创业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道路,只有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问:请问在您的视角中,信息差对于投资和选择的影响有多大?
答:在我看来,信息差对于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你是短线交易者,试图通过买卖股票赚取短期差价,那么信息差可能会带来一些优势,因为你可以利用别人尚未知晓的信息来获得利润。但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赚取不该赚的钱,而且这种优势很难持续,因为市场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其他人很快也会获得这些信息。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投资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信息差却是一个零和游戏。利用信息差赚钱意味着你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因此而受损。虽然量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信息差,但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毕竟,投资的本质是发现并投资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通过信息优势去赚取短期利益。
从长远来看,信息差带来的影响只是市场中的小波澜。如果你过于关注这些短期波动,生活会变得很累。相反,如果你能够找到真正的好公司并长期持有,你的生活会更加愉快。有些人不理解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他们认为还有其他投资方法。但实际上,如果你不投资价值,那你在投资什么呢?长期持有好公司,你的生活会更加轻松愉快。看看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他们通过长期投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最终往往以失败告终,甚至有些人因此身败名裂。所以,投资应该关注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的信息差.
问:您是否经历过投资高风险与高回报的一个关键决策时刻,以及面对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市场,您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呢?
答:我很少会去明知高风险还去做投资,因为我认为那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不过,风险投资(风投)领域的情况有所不同。风投机构通常不直接承担风险,他们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进行投资,赚取的收益中有一部分归他们所有,所以他们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当然,风投机构也会进行一些判断,比如分析某个市场的潜力,或者评估企业未来能否融到更多资金。如果第一轮投资成功,后续几轮融资也能带来收益。
严格来说,风投是一种很现代的产业。在我们那个时代,投资更多是基于逻辑分析,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未来现金流等,只有在确定企业确实能赚钱的情况下才会投资。这样虽然收益可能相对较低,但投资过程会更加愉快。而风投则不同,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分散投资,而是集中投资于一些具有巨大潜力的项目,实际上是在赚取一个国家的钱。例如,像孙正义这样的风投巨头,如果扣除掉他投资最成功的前两家公司,可能就赚不到钱了。虽然他名气很大,但实际赚的钱与巴菲特、查理·芒格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作为投资人,如果管理的是大笔资金,那么在面对高风险投资时就需要更加谨慎。不能用自己的钱去冒险追求不需要的高收益。比如,如果我第一年能稳定赚取10%的收益,那我就很满意了,没有必要去追求500%的高回报,因为这可能导致血本无归。所以我通常不会参与这类高风险投资。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投入且短期内难以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的领域,比如医药、生物科技等,我作为投资人是不适合投资的,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跟踪这些行业。我会等到这些行业成熟稳定后再考虑投资。虽然我管理的资金规模可能比很多职业投资人还要大,但我并不会像他们那样忙碌。我见过很多投资团队,三四百人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像我这样的投资方式,买了苹果股票就长期持有,或者买了保险,其实就可以腾出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打球。
在投资中,高风险与高回报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我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具有高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对于高风险投资,只有当我确信它能带来高回报时,我才会考虑。这取决于你对投资标的的了解程度。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或企业非常了解,那么即使别人认为它风险很高,你也不会觉得如此。我一直强调不懂不碰,不要去投资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此外,千万不要使用杠杆,不要用股票去抵押借款。如果你觉得股票要涨了,就借很多钱去投资,一旦股票在上涨之前出现下跌,你就可能面临巨大损失,甚至破产。避免使用杠杆,可以让投资变得更加简单轻松,你还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打球.
问:分享一下和巴菲特交流之后,你们在价值投资方面的最大共性是什么?以及有没有一些差异化的关于价值投资方面的观点?
答:我和巴菲特在价值投资方面的最大共性在于,我们都认为投资本质上就是价值投资。如果不投资价值,那投资的究竟是什么呢?投机虽然也可以在机会上取得成功,但我们更注重长期价值的发现和持有。在差异化的观点上,主要体现在对不同生意的理解上。巴菲特对很多他熟悉的生意有深刻的理解,而我对一些他不太了解的领域,比如科技行业,可能有更多独到的见解。
举个例子,巴菲特在2016年开始投资苹果,而我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持有苹果股票。2018年,我曾专门和巴菲特讨论过苹果的投资价值。当时他听说我有一个博客,还问我有没有英文版的,因为他想看看。我告诉他我的博客都是用中文写的,但他仍然表示很感兴趣。于是,我趁机和他深入聊了聊苹果的商业模式。我向他阐述了为什么我认为苹果的生意模式,尤其是iPhone,比可口可乐还要好。巴菲特知道我作为营销出身的人,对这一点非常关注。我指出,虽然百事可乐的价格只有可口可乐的一半,但苹果的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品质和体验。这一点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一样的。巴菲特听后表示认同,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后来在2022年,我参加了他们的股东大会,并受邀参加了在奥马哈植物水族馆举办的晚宴。当时,巴菲特向查理·芒格和比尔·盖茨介绍我时,还特意提到了我之前关于苹果的观点。他说:“这是平,他告诉我苹果的生意模式比可口可乐好,所以我买了很多苹果。”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们之前只聊过一次,而且相隔了四年,巴菲特竟然还记得并采纳了我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投资上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虽然巴菲特买了很多苹果股票,但这与我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只是开玩笑地想,或许我的建议对他产生了一些影响。不过,他至今仍未完全卖出苹果股票,这可能是与我的观点有关,但具体情况我无法验证。总之,通过与巴菲特的交流,我更加坚定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不同行业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