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
(2010-07-17 13:03:24)
标签:
空间环境个人空间住宅群体一块行为模式校园 |
分类: 心理分析 |
一. 心理空间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
1.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2. 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性” 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承认的“不动产”,“闯入者”将遇到不快。
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你自己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
3. 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赫尔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密友、普通朋友、社交、其他人。
二.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等候。
1. 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
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人们总是设法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并且不至于受到行人的干扰。
2. 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三.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间的构成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由费思汀格等进行的。他们研究了空间的不同布局中发生的人际交流的类型,他们发现那些位于住宅群体布局中央的人有较多的朋友,类似的研究也在办公室、教室及其他地点进行。
四. 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
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作品前,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则(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观赏活动。
五. 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到,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会莫名其妙地认为 “万一” 发生问题会跑不出去。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生命抱有危机感,这些并非是胡思乱想,而是这几个空间形式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直接联系。
六 .恐高症
自从人类的祖先离开丛林来到地上后,发展了新的平衡感觉,他们已不再能悠哉悠哉地荡于林间树梢,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中,空间环境的形态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阿尔特曼指出的:“可以认为空间的使用既由人决定,同时又决定人的行为”。
(来源:清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