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77)。。。。。

(2025-04-01 20:04:55)
标签:

情感

追记

团风小学

儿时年代的古镇团风,有着两所的小学,一所是民办小学位于下河街(沿江路),一所是团风小学位于中山街(漕仓街)。记忆里的自己,初始上学不知道的是不是,没有达到学龄的曾上过民办小学,还是由于不适应民办老师的管教方法,于民办小学就读时间不长的就辍学,正式读书上学则是在团风小学。

据有关资料的显示,团风小学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光绪二十年的1903年,晚清风云人物张之洞先生,大兴开办学堂的那个时期。由邑人操书庭先生,于漕仓街(后于民国年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街)上的肖公庙创办,隶属于公立的性质,校名的前身为肖公庙学堂。学堂刚开始办学时,只有三个班的学生,而且全是男生,学生人数只有100名之多。学堂曾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迁至大庙(善济惮林)附近,后又迁回了肖公庙,这期间的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堂的学生人数(男女生的都有),已经增至为300多名,班数同时相应的增加到七个班,就是在这个时期的肖公庙学堂,更名为黄冈县立团风中心小学校。只因中途日寇侵略中国,占领团风的那段期间,曾一度的处于停办阶段,直至到抗战胜利后的才得以恢复教学,同时更名为团风中心小学校。学生人数为600多名,一到六年级共12个班,课程有自然、地理、历史、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等等,并且在那个时候,六年级还有着英语的课程,直到1949年改用现名团风小学至今。

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团风小学,是自己就读的母校。记忆中刚上学的那个时候,学校的进出入,依然仍还是在中山街(漕仓街)上,只不过的是出入口,是新做的红砖围墙上,留着的一个洞口而已。出校外的差不多,是朝着中山街上对面的池塘,入校内的则似乎是,一个紧靠着围墙的刚刚完工,自然地面的大操场。以至于同学们的上学和放学,进出入学校时的必须,要经过中山街和街道边的池塘。

如今的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那个年代,自己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红砖围墙和操场的兴扩建,校园才得以的初具规模。又依据着中国的传统建筑,相关寺庙方面的做法和布局,一般庙宇的正前方,都有着相应尺度和面积的广场和池塘。从而的毫无疑问,大致的可以推测出,肖公庙原所在的位置,似乎就是自己上学之初,由中山街的进出入校园,面朝着街道和池塘的围墙,出入洞口和大操场的范围内。为了还原着古镇团风,直接对应着江边,早年主要码头的大码头(儿时的客运码头),昔日最繁华和热闹,又古老的商业街,颇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山街(前身为漕仓街)的街景。同时结合着现存资料上,古镇相关庙宇建筑,基本的轮廓和造型,用自己笨拙的笔画,初浅的感悟和推测,象征性的描绘出肖公庙学堂,毗邻着中山街的局部景观,来纪念百多年母校的团风小学。具体可见下面图122中的示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77)。。。。。

就在自己上一年级,时间不长的那个阶段和时期,团风小学的进出入口,就改到了面朝着粮道街上。而且面对着粮道街上,学校的进出入口,仅仅的只是借助着,二层教职工用房和平房教室,两栋房屋之间的空档,自然形成的通道而为。具体见下面图123中的示意(左边是前后两栋小二层的教职工用房,右边是学生的平房教室)。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77)。。。。。

这个自然形成出入学校的通道,只到自己六年级的辍学,离开学校以后的才有了,外框为钢管内为钢筋,所制作成的简易校门。即便是学校的后来,多次的改造和扩建,有了正式和正规的校门,但校门所在的位置,基本上还是原来那个地方,没什么变动的直到现在。自己于20134月拍摄的校门照片,到现在应该还是这样。具体见下面照片的示意(汝泉的拍摄)。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77)。。。。。

在那个上学的期间,学校的大操场(运动场)内有沙坑、单双杠、秋千等,有篮球场(自然土面),有露天水泥做的乒乓球台面。排列的外廊式教室,全部是清水的红砖廊柱和墙体,木屋架斜屋面的平房。无论是校内的路面,还是教室内的地坪,都是自然土的地面。校内整体的环境,就现在的对比和反差,真的是非常非常地简陋。记得那些个学年期间,只要是到了卫生值日,打扫教室内的卫生时,小小坑坑洼洼坚硬土的地面,若是不提前的洒点水,那绝对是满教室的尘土飞扬。

自己上小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就辍学,可留在心灵的之中,孩童的纯真年少,是最开心和快乐的时光。于受教育的启蒙阶段,朦胧和模糊的记忆里,那些校园的学习情景、故事和童趣,讲台上辛勤耕耘的有着如:刘望葆、张铭东、王义臣、王南山、宋国珍、杜家振、何昌达等等的老师们。留在自己印记里,较为深刻的是,一二年级的刘望葆老师,刘老师身材小巧和个子不高,如自己的婆婆和外婆般,白皙的脸上常常是,有着一脸的慈祥和微笑。行为和举止十分的优雅,很有气质和风度,说话讲课都是轻声细语,和谒可亲的让同学们,不得不自觉地好好学习和听课。四年级的王南山老师,初始时的听名字,还以为是个男老师,可当一看到王老师,原来是一个五观端正,非常漂亮典型的东方女性;给学生们的印象,看似的外表美丽随和,可对待课堂的纪律,要求是非常的严格,普通话纯正和声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松弛有度的让学生们,不得不望而生畏的肃然起敬。二位老师中的刘老师,后来得知是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而且还是王老师,上小学时的启蒙老师,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的初级阶段,孩童和年少的时代,是塑造人生最关键的时期。除了自身的父母长辈,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言传身教的得当以外。更需要的是学校培育机制,良好的社会风气,老师的为人师表;是直接影响孩童和年少的他(她)们,在德、智、体、能、勤的多个方面,全面而又健康的发展。那个年代的在校学习,可是感觉非常的轻松,作业一般在课余的时间,教室里的就可以完成,况且那个年代,没有电灯的不说,煤油灯的煤油,都得靠定额定量的供应,晚上点灯照明都不够,又那里的有条件,晚上去点灯的做作业了。学习课外之余的放学后,除了帮助做些家务事以外,还可以做些捡柴、放猪、养鸡、拾肥的等等,同学的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讲故事、传递和借阅着课外读物是常有的事。那个时期的学校,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还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去敬老院、孤儿院和孤寡老人的家庭做好人好事。去大礼堂、电影院、车站和候船室清洁环境,甚至于团风的大街和小巷,都留下了我们清理和打扫的痕迹。记得那个时候的学校,在江边有着很大的一块地,专供着师生们轮流劳动,小麦和棉花的交替种植,就是在那个师生们,一起劳动过程中懂得和知晓。偶尔地还要去周边农村,参加农忙时捡稻谷、拾麦穗、摘棉花的等等,一些支农的劳动活动。

那个年代的学年期间,家长和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关心学生,学习氛围于团结、友爱、互助和劳逸结合的之中,是简单的、轻松的、快乐的。小小年纪的心灵里,就知道劳动的不易,就会富有同情心,对待那些弱势的群体,尊老爱幼的做好人好事。以至于那时的学生们,在放学和上学的粮道街上,有着这样的一道风景线,同学们一旦的看到,那些拉板车或推着独轮车,都会自觉地帮忙推上和拉上一把,尤其是粮道街与内堤,上下坡道之时的更是如此。

记忆里的学校出现变化,是在小学四年级的下学期,刚刚开始上珠算课的时候,满头白发的杜家振老师,将算盘的挂在黑板上,声竭力尽的给同学们,讲解着课程的内容时,下面课堂的纪律全乱套了,学生们高歌哼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造反有理”等的语录歌曲。大约就是那个时候,数学止于珠算的没讲完,其它相关的课程,基础知识的正规教学,全都处于停滞的状态。老师无法正常的上课,学生纪律自由的散漫。每天在学校里的基本上,学的唱的都是红宝书和语录,“想起往日苦”的忆苦思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等等,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背诵着的是“老三篇”,没有正规课程的学习,很多的读物还都成了禁书。就是在那个年代和时期,由于上学的期间,学不到基础的文化课,加上自己想缓解一下父亲,在精神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双重压力,自己从五年级的开始,就基本上的半工半读。上六年级的时候,父亲虽然到学校里,给自己报了名,希望自己继续上学,但自己还是没有到学校去,最终彻底的放弃了学业,完全的辍学离开了学校,投入到社会劳动大军中去了。而那些在读的同学们,最后于小学里,多读了一个七年级,直到同低一届的学生,才一起的升到初中。

数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同窗一起的小伙伴们,那一幕幕朴质而又忧伤的侧脸和背影,那一处处童趣般微笑的眼角和眉稍,那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谣,那一瞬间喜的、悲的、怒的、乐的、甜的、酸的和苦的,孩童年少时的活泼、可爱、调皮和纯真,如一幅幅自然美丽的画卷,色彩斑斓的展现在眼前,不得不使其的追忆、感怀和回味。。。。。

同时的也为自己,较早的离开学校,对部分的被遗忘,记不起来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好在离开学校五十年后,有着同王南山老师,师生们相会于鄂州,才得以将自己曾经的拙作,回忆母校团风小学一文(此文公众号内可见),予以了更正和完善。

 

(待续)

 

汝泉追记和草绘于2025-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儿时的年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