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时的年味

(2025-01-25 17:58:30)
标签:

追记

情感

家乡古镇团风

(修改篇)

 

七十三,传统节日的氛围~过大年

 

        记忆里儿时年味的过大年,虽然那个年代的物质相当匮乏,基本生活的必需品,都要凭票证的供应,平常的日子过得十分的清贫;但逢年过节之时,自己的父母大人,同大多数的人家一样,都会利用和借助节日的期间,力所能及的在伙食上作出改善,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们,去感受着传统的节日里,不同的习俗和氛围。而作为孩童那个时候的自己,在一年的传统节日里,最有所企盼的就是过大年(春节)。过大年除了伙食上,较之其它的节日,有着很大的改善外,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小年),一直到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的时间长,节日的气息浓郁、隆重和热闹,是至今的难以忘怀。

 

年前的打扫、清洁和贴年画、门神和对联

 

那个年代自家的老屋,同古镇的老街上,大多数街坊邻居的老屋一样,基本上都是那种,部分青砖山墙和檐墙的围护,木屋架支撑列架式,木板的内隔间和隔断(方言俗称鼓皮房)。老屋前后进出的大门,是那种上下木轴对应,带有木栓平开式厚厚的木板门。窗是那种没有玻璃,带有木栏杆,同样是上下木轴对应,木栓平开式的窗扇。客厅(家乡方言堂屋)和厨房(家乡方言材房),由下往上的看去,是直接的可以看到,坡屋顶处的瓦条和小青瓦(家乡方言布瓦)。而房间内的顶棚,则多是用芦席的铺装(少有木板的铺装),来作为简易的顶棚。以至于在准备过年的前期,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打扫阳尘(室内坡屋顶下长久积累和悬吊着的灰尘)和清理卫生。

我们家打扫阳尘和清理卫生,多为母亲的打扫(父亲偶尔在家时会帮忙)和清理,在打扫阳尘之前,母亲的头上往往会扎上一条毛巾,举着长长竹杆上绑着的扫帚,将坡屋顶布瓦的背面,瓦条和梁架上所有够不着的旮旯角,悬挂着已久的蜘蛛网和灰尘,全部清理得干干净净。我们做孩子的同样拿着扫帚,则把掉落在地面上的阳尘,帮忙着清扫得干干净净。一生爱干净和整洁的母亲,当初在打扫完阳尘的过后,满是灰尘的脸上,笑呵呵的神情,是至今的让自己记忆犹新!

打扫完阳尘的过后,接下来就是对室内的杂物,进行整理,对陈旧的门窗和简陋的家具,进行抹洗清洁。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平时集攒下来的废旧报纸,糊在房间的墙壁和芦席顶棚上。将塑料的薄膜,固定在窗户上,使窗户在开启时,明亮又不大透风。将买来的年画,贴在堂屋正中间和两侧,门神贴在前后的门板上,对联贴在前后门的两侧上方。使得陈旧而又简陋的老屋,在这一年一度的过年期间,于新年的到来之即,显得焕然的一新,格外的亮堂、温馨和喜庆!

 

过年期间的年货和备菜

 

记得一到过大年的前夕,父亲就开始的着手,把平时的集攒,留存着舍不得吃,数量不多的黄花、木耳、香菇和鱼面(家乡方言捶鱼)等干货,花生、西瓜子、南瓜子、蚕豆、豌豆和黄豆等干果,都全部的拿了出来,分别的用来和作为,丰富团年饭时的品种和花样,过年期间的炒货。采购着过年期间,凭票证供应的物质(主要是猪肉和豆腐加少量的糖果点心)。买上一点鱼(自行或委托乡下熟人和亲戚的代为购买),为即将到来的团年饭,除夕晚上的守岁,年节期间的食材,做着前期的准备。

而做备菜和炒货的时间,印记里的那个年代,好像有着这么一个习俗,叫做炸七的不炸八,或者是炒七的不炒八。一般的是不超过这个时间段,于小年(腊月二十四),前后左右的时间完成。

由于父亲的熟食手艺,烹饪技术的老道和精湛,过大年时候的备菜、炒货和主厨,基本上的全是父亲,亲自的动手来做和打理。母亲则多是的当当下手,烧烧火的和洗洗菜,准备些原材料,盘盘的碗碗,收拾一下卫生,做一些的杂事。在家乡古镇团风,过年时的备菜中,一般的不可缺少,是日常生活当中,难得一见的鱼元子和藕元子,油炸的猪肉元子和绿豆元子。平时少有的花生、蚕豆、碗豆、黄豆、西瓜子、南瓜子、苕壳和米果等的炒货。当然若是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的油炸点烧麦、翻饺、麻花、和馓子等面点食品。

儿时那会儿的自己,莫过于过年的期间,做备菜和炒货,那一天的快点到来。这一天里的父亲,会在忙忙碌碌的之中,溢于言表的充满着快慰、满足和高兴的神态,透露着是能让孩子们,享受着他老人家拿手的厨艺。在备菜和炒货的过程中,母亲会时不时,分别将做好的鱼元子,蒸好的藕元子,炸好的肉元子、鱼块或鱼剌和绿豆元子,按先后起锅不同的时间和顺序,即便是在无法保证份量,做得不多的情形下,或多或少的都要用碗,端上那么一点点的到桌子上,让孩子们一起先尝个鲜,吃到这些平常,不容易见到的美味佳肴!在这一天里的父亲,差不多的是从白天一直忙到晚上,是父亲一年到头的当中,在家待的时长和最累的一天!是儿时的自己,非常怀念的一天!当初的父亲,用冰糖、桔饼、桂花、芝麻和猪油等食材,调制好内馅的蒸制藕元子,将鱼肉刮下来的精剁,加适量的配料和鱼肉,一起放在大盆子里,用手掌的反复搅拌,满头大汗和气喘吁吁,做出来的鱼元子,味道鲜美的是既有弹性的又有口劲,都称得上是一绝。以至于精通熟食手艺的父亲,在年前的一段时间里,除了自家的做备菜外,多数时间的是被街坊邻居们,不是这家的请去帮忙,就是那家的请去帮忙,而忙得是不亦乐乎。

当初过年做备菜的日子,是多么地值得如今的现在,去追忆和值得回味!父亲做肉元子和鱼元子,那剁肉馅子和鱼馅子的刀功,是非常的有着规律和节奏感!那土灶的灶堂里,稻草把子和棉花杆子,燃烧时丝丝和劈里叭啦的声音;那在油锅里里炸着肉丸子、绿豆丸子、鱼块和鱼剌、翻饺和麻花等的滋滋声音;那炒花生、蚕豆和瓜子等的干果,在锅里翻炒叭啦叭啦炸得响的声音;以及那锅、碗、瓢、盆,相互交替的碰撞;无异于的似乎,是一部绝妙而又难忘的交响曲!而到了晚上撑灯的时分,那灶台的台面上,点缀着的煤油灯;那灶堂口的燃烧时,喷出来星星点点的火花,以及随之的向上,那烟雾的缭绕,辉映着站在灶台边,操作的父亲,坐在灶门口,添柴烧火的母亲,其情的其景,又是多么的美仑美奂!有如的似乎,是一幅立体的诗和固体的画!

 

团年饭

 

儿时年代的团年饭(家乡方言的简称叫做年饭),是家家户户的人家,倾其所有的食材,于一年到头的当中,品种、花样和数量,最为的丰盛、隆重和热闹的一顿饭。在吃团年饭的菜品当中,必须得有一条的全鱼,多为红烧的做法(少有的清蒸),这条鱼在吃年饭的过程中,是只能的看着,或者说是在听话的鱼,是不能动筷子的直至年饭的结束,寓意着来年喜庆和好运,吉祥如意的年年有余。在团年饭的菜品中,还少不了的得有肉元子、鱼元子和绿豆元子,当然还有清蒸的藕元子,意味和象征着团团圆圆。

在自己的记忆里,一家人在吃团年饭前,父亲都要遵守着家乡,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就是首先的供奉和祭祖。在供奉和祭祖的过程中,父亲是一脸的严肃和虔诚,把堂屋的大桌子、椅子和板凳都摆好,把事先打印和买好的纸钱准备好,端上几个炒好的荤菜,摆上碗‘、筷子和小酒杯,点上香和蜡烛的供奉和祭祀。首先拿出一瓶酒来,对着小酒杯的酒过三巡,然后将摆在桌上的空碗,添上饭的等待一段时间,接着就是长辈们的跪拜,孩子们按年纪大小的依次跪拜,直到最后烧完纸钱和放完鞭炮,整个供奉和祭祀仪式的结束,团年饭才正式的开始。小时候的自己,有一次在团年饭,供奉祭祀的之前,不懂事的自己,在戏闹和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的在堂屋里,碰着了已摆好的桌椅板凳,还被父亲呼了一大巴掌,而印象颇为的深刻!

那个年代的团年饭,亲戚之间的长辈们,双方的都要互请。于堂屋的大桌子上,晚辈和孩子们少有的上桌,而且还非常的讲究座次。

 

除夕守夜

 

那个儿时的年代,居民用柴火很是干贵(家乡方言意喻着少),多数一般的家庭,都会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柴火发愁,更谈不上冬天的烤火之用(木炭几乎是奢侈品)。父亲常常为柴火的稀缺,特别是过大年的期间,烤火所用柴火的发愁。从而的使得父亲,在平时的一年当中,非常的留心、注意和寻找,搜集和挖掘着枯树蔸子。那枯树的蔸子,是越老和越大就越好,用作烤火时持久和耐烧。以使得在自己孩童的记忆中,自己家里的堂屋一角,一年到头总少不了,堆放着一定数量的枯树蔸子,以备着来年的大冷冬天,主要是过年的期间,年三十晚上的除夕之夜,堂屋里的烤火守岁(家乡方言称为守夜)所用。印记里始终有着自己的父亲,于一天的忙碌过后,偶尔的会扛着那枯树蔸子,兴冲冲回到家时的情形!

到了大年的三十,晚上的除夕之夜,父亲会将搁置在堂屋,一角的枯树蔸子,架在堂屋的中间,自然的地面上燃烧。母亲则会分别用盘子,放上些炒熟的花生、蚕豆和瓜子等干果,还有平时很少见到的糖果和点心,搁置在堂屋里,紧靠着条台内的大桌子上。一家人各自不同的在嚼着豆子、嗑着瓜子、剥着花生、品尝着糖果和点心,围坐着像篝火般燃烧的树蔸子旁。虽然树蔸子在刚开始的燃烧时,会出现满屋的都是,烟雾缭绕和弥漫的现象,在燃烧正常的期间,时有的会冒烟和熏人,但有着燃烧的树蔸子,的确是感到非常地惬意和温暖!一幅满堂生辉和齐乐融融的景象,仿佛油画般的近在眼前!

而此时此刻的父亲,则是拿着把火钳,时不时的拨弄着火苗,偶尔还会夹着糯米做的糍巴,放在火堆上烤着,不时的叫孩子们吃着。那烤好的糍巴,两面的金黄,中间的酥软,香香的外焦内嫩,可是别有一番的风味!忙里忙外和忙进忙出的父亲,一年到头的这个时候,在火苗一闪一闪的映射下,略有所思的神态,是那样特别的自然、安静和慈祥!

按照传统的习俗,年三十晚上的守夜(守岁),除了一大家子人围坐着烤火,吃着干果和点心,在条件容许的情形下,还要喝点柴房(厨房)土灶上煨的汤。同时的每个房间,得通宵的点着灯,只是那个年代,煤油的供应紧张,加之灯的数量没那么多,可基本上的家家户户,依然象征性的仍保持着,堂屋或主卧室里亮着灯。守夜的时间至少,得到转点的过后,或者是整个的一晚上,而且这其中的烤火,是不能中途的熄灭,是要烧得是越旺越好!以示着给来年,带来吉祥和好运!

年三十的晚上守夜,一般都是父亲,坚持到最后和最晚。无论是除夕的转钟交替,辞旧迎新的燃放鞭炮,还是大年初一的清晨,开门时的燃放鞭炮,年年都是虔诚的父亲,遵从着传统的习俗。

 

拜年

 

到了正月初一的上午,父亲和母亲就会敦促着,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们,到街上我的四爹家(有时父亲会亲自带着孩子们)和姑妈家,到前后左右的街坊和邻居家去拜年。同样的我四爹家,最小的老五和老六(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叔叔),前后左右的街坊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同时的都会来我们家拜年。那个过年时拜年的场景和气氛,是你来我往的不亦乐乎,喜气洋洋的鞭炮声声,可是相当的热闹!记得那个年代的拜年,作为晚辈孩子的我们,到自己的四爹家和姑妈家,给长辈们的拜年时,可是得还要行跪拜之礼。只是在行跪拜的过程中,到是我的四爹和姑妈大人们,大多是笑而言之,这些老规矩和老套头,如今的现在都免了免了,而记忆的深刻。

在走亲戚的拜年中,最让自己难以的忘怀,是每年去乡下的响水,曹家湾的姑妈家去拜年。从团风到响水的姑妈家,那可是要走上十几里的路程,首先要经过到铁铺的那一段,稍许宽敞一点的小道,然后还要走上很长一段的田埂小路。这其中的要过沟坎、港叉和独木桥,若是遇到晴天的尚可,要是遇到雨天和雪地,整个行程可是泥泞的打滑,深一脚的浅一脚,甚是难以的行走。记得那会儿的去乡下,给姑妈家拜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都要一再特别的叮嘱,除了路上注意安全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预先和提前,告诫着我们孩子们,到了姑妈家拜年,姑妈首先的会给你们,上一碗腊鸡汤的糍粑,会有着荷包蛋、腊鸡肉和鸡腿,你们碗里的汤可喝,糍粑荷包蛋都可以吃,但那腊鸡肉和鸡腿,要少吃或是不要吃,尤其是鸡腿是绝对的不能吃。同时还说到,你们的姑妈家,同乡下大多数的人家一样,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多,若是被你们吃了,再拿什么招待其他的客人。如今的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乡下,可能差不多的都是这样。想那时的鸡汤、糍粑和荷包蛋,是香气宜人的好喝又好吃,可就是那鸡肉和鸡腿,干吧吧的看着在碗里,还真的就是不敢吃!即便是非要我们吃,还真坚决的不吃。拜年时一到乡下的姑妈家,姑妈就特别和开心和高兴,常常的会从床铺底下,拿出一个土坛子,掏出炒好的花生和黄豆,将我们衣服上的口袋,直到塞得满满的才放手。那乡下的花生和黄豆,可真是特别新鲜和味道不一样!在去乡下姑妈家拜年时,除了带上连我们自己,平时都难得的一见,舍不得吃的少量糖果和点心外,再就是带上父亲平时节省下来的几包烟,我们家平时节省下来几包的火柴和几块的肥皂,攒到过年的拜年期间,作为礼品的带给他们。乡下的姑父和几个表兄,那个时候见到香烟、火柴和肥皂,可是兴奋得不得了!那个年代的乡下,不像我们城镇的居民,有着一定额度的定量供应,这些东西数量虽不多,但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极其的珍贵!而乡下的表兄们,来团风走亲戚拜年时,按照乡下的乡风习俗,每年必不可少的是带着自家,揣的圆圆和大大的糯米糍粑,以及那种用黄色的糙纸,上面再加上红色的纸条,包装成外形颇像斧头的形状,俗称斧头包的红糖包来拜年。看似大而又规整的红糖包,实际的里面份量不多,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此红糖紧俏类的物质,年年拜年的如此,可见乡下的姑妈家,不知是费了多少的心思,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那个年代的过大年,普通家庭的大多生活,相对的都比较困难,虽然有着大人们,借助着过年的期间,尽心尽力的给孩子们,借此的改善一下伙食,但过年的期间,真正有新衣服穿的不多见,即便是有的则由年纪大到小的顺序,轮流着来的直到改改补补。而年三十晚上的压岁钱,多为角子之类的零钱,还时有的时没有。

那个年代的过大年,那相邻的街坊和邻居们,将各自蒸好的糯米,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到在借来的大石臼里,大家一起的来共同,揣着糯米糍粑的情景。那家家户户为过大年,打扫和清洁卫生,贴门神和对联。那着手着不同的食材,准备着年节备菜的气氛。那吃团年饭时的规矩,除夕之夜的守岁,城里和乡下走家串户的拜年。可是比如今现在的过年,不知道的要隆重和热闹多少倍!那过大年的习俗和快乐,那饱含着父母浓浓情感的儿时年味,不得不去深深的追忆和感怀。。。。。

 

(待续)

 

汝泉追记和感怀于2024-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