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26)。。。。。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的草绘素描图示,是儿时的记忆之中,由内堤外的不远处,东堰池塘方向的上空,鸟瞰家乡古镇的团风,于内外大堤合围的之中,镇中心大致全部的实景,以及上寨街同人民闸,上寨街同粮道街,相衔接处的示意图。
在此鸟瞰图示中,由上寨街进入镇中心正街,必需要经过内堤上的双口大闸(人民闸),大闸中间的石礅和两侧壁,全是用长条型的红砂石,清水墙面的砌筑而成,敦实的厚重和高大,有如古城门的味道;直观的可以看到,大闸前的场地开阔,从大闸进入正街后,就是长长二层楼房的商务书屋(新华书店),十字街(新华巷)口和商务印书馆(印刷厂),以及与之相邻一侧,镇属幼儿园,文化馆(原福音堂)、电影院和中心食堂等主要建筑物的实景和轮廓;同时还可以看到,上寨街进入大闸前,有一条右拐进入粮道街,临近内堤有着上下坡道,才得以进入粮道街的路;通过上下走道的内堤,一进入粮道街,就是大礼堂和附属建筑,这栋毗邻着大礼堂的房屋,是早先的那个年代,古镇团风的三大商务会馆中(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位于粮道街某仓库处,福建会馆又名天候宫位于文化馆旁边,)之一的安徽商务会馆;大礼堂前的广场(原为古镇团风的跑马场),与路口相邻的纱厂,延伸过去的院落、仓库和派出所,派出所旁边进二中的小路,再继续延伸到沿江路(上河街),一些的粮油仓库,粮店对面的夹米厂,原古镇团风三大教堂之一的天主教堂(另二座教堂,一座是位于文化馆处的福音堂,一座是位于大庙旁边,同财神殿相邻的福善堂,),等主要建筑物的实景和轮廓;而大礼堂和纱厂,相间的路口延伸进去,则是有着三栋外廊式的房屋,是原县党校后又改为县二招,最后又改为县二医院的所在地;延伸进去中的那一条分叉小路,也可直达进入团风中学;大礼堂门前的广场(原跑马场),十字街(新华巷)的延伸段,面对广场一直转角到粮道街内,以及进入菜场后街的左侧,在儿时的印象当中,差不多的全是大青砖,一溜马头墙式的造型,徽派建筑式样的民居;若是由上寨街,进入粮道街登上内堤,视野开阔的望过去,是一片青黛色的古色古香。
至于位于大闸前,上寨街上的部分实景;从鸟瞰的图示中,直观的可以看到,全是大青砖的砌筑而为,带有民国式样的平屋顶,团风汽车站的候车室,以及相邻的全木结构和围护,木板房(家乡方言鼓皮房)的店铺和民居;候车室的斜对面,是团风汽车站的站场,办公和住宿的平房,两相邻之间大青砖的房屋;候车室斜对面的一条小路,是到上寨街后排的民居,所更改的命名为新村,进出的一条小路;而候车室院落的后面,一条狭窄的小路,则是可直达西堰大池塘,也就是现如今,已命名的上寨后街。
东堰池塘位于大庙(善济惮林)内堤外的不远处,水面的面积和大小,同大庙(善济惮林)广场前,绿荫池塘的水面面积,相差不多,都是在二万平方米的左右;儿时的记忆之中,东堰池塘的周边,一直是空旷无比,除了有了一个砖瓦厂以外,其它全是田畈、港渠和沟汊;而大庙(善济惮林)前的左前方,处于广场和内堤边缘(图示中的三角地带),原本是一块空地上,建了一个色织布厂,色织布厂又因扩大了规模,整体搬迁到了东堰池塘的旁边;因图幅有限未示意出来,在此以文字的形式,特加以的补充和缀述。
西堰池塘位于大礼堂,内堤外下去的方位,毗邻上寨街一侧的背后而为;是古镇的团风,靠近内堤外最大的池塘,面积至少在五-六万平方米左右;我们家那时在西堰的池塘边,有着一块菜地,儿时的自己,经常早晚帮着父亲,在菜地里种菜、施肥和浇水;同时也时常的给家里,到西堰池塘的塘边,一口水井里去挑水,也偶尔在池塘边,拿着瓦片打着水漂的戏耍;那个年代的西堰池塘,水面清晰碧波荡漾,池塘边柳树成荫,燕子低飞的盘旋,穿梭于垂柳之间,蜻蜓于池塘的黄昏,成群结对的悬浮在,池塘岸上的半空中,翁翁的声音不绝于耳,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而从自家的菜园,放眼远眺整个的池塘,视野无比的开阔,几乎的是一眼都望不到边;而印象的最深,那是一个最极寒冷的冬季,屋檐垂下的冰棱柱,差不多达半米之多,整个西堰白茫茫的一片,硕大的池塘水面,也全部的结为了冰层,记忆中的自己,还同小伙伴们一起,在上面摔跤式的打过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