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25)。。。。。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草绘的素描图示,是儿时的记忆之中,由沿江路(上河街)方向,河西岸所在方位,长江江面的上空,鸟瞰家乡古镇团风,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从素描的鸟瞰图示中,可清晰的看到古镇团风,那时街道和小巷的格局;基本垂直于长江的街道,由右往左方向类推的有,正街、中山街(漕仓街)、菜场后街,粮道街、河西岸街;基本平行于长江的街道和小巷,由江面往内陆方向类推的有,沿江路(上河街)、郑家衖、大庙衖、十字街(新华巷);十字街延伸段至粮道街口,再继续的延伸进去,到原县党校(后改为县二招和县二医院)的一条小路;粮道街的中部,派出所的旁边,团风小学的对面,到团风二中的一条小路。
在素描的鸟瞰图示中,大致的可分辨出,各街巷上主要建筑物的轮廓;直观的可以看到正街上,处于十字街(新华巷)口,二至三层楼印刷厂,斜对面的付食商店;紧挨着大庙衖,同时又与镇幼儿园和土工队,相对应的方木社和街道办事处;同文化馆(原福音堂)和物质回收公司院落,相对应的街办服装社和照相馆;同电影院和中心食堂,相对应的红旗旅社和日杂商店;同布匹商店、生资公司和搬运站,相对应的理发室、邮局和渔业社;直观的可以看到沿江路(上河街)上,候船室、航标管理站、店铺和民居,位于长江大堤外的大码头和吊脚楼,以及正对正街的双口大闸,正对粮道街的单口大闸;直观的可以看到菜场后街上,同酱菜铺、豆腐铺和肉铺,相对应的民居;菜场后街较狭窄段,民居对面的孤儿院;直观的可以看到中山街(漕仓街)上,同肖公庙和四河祠,相对应的池塘、店铺和民居;直观的可以看到粮道街上,同古镇上唯一有着近代工业之称的纱厂、院落和仓库,相对应的民居和店铺;同派出所相对应的团风小学,二至三层的教职工小楼,以及该楼与平房教室之间,相当于学校校门之入口;同粮食加工厂(原天主教堂)又称米厂,相对应的粮店;直观的可以看到郑家衖上,镇属服装社、碉楼和民居;至于河西岸街,由于自己没有上过中学,仅只是在那特殊的年代和时期,上团风小学的期间,偶尔到团风二中去过几次,印象中的是没有河西岸街之称,仅只是在现所在的图示中,河西岸街的地理位置上,看到的是一条港渠,顺着港渠有着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是一排排的民居而已。
由素描的鸟瞰图示中,还可以看到的是,有着三个不同分布点的池塘;位于中山街边(漕仓街),肖公庙对面的池塘;位于菜场后街上,肉铺和豆腐铺后面的池塘;位于粮道街上,纱厂后面的池塘;三个池塘的所在位置,似乎与之相邻的建筑物,其不同的使用功能,有着不无关联和意义;据传古镇团风的大庙(善济惮林),于唐代年间始建之初,就伴随着绿荫池塘的开挖和广场的落成,有寺庙的地方,似乎都会有着水面的池塘,而位于中山街(漕仓街)上,肖公庙对面的池塘,或许也是由此的而来;至于位于菜场后街上,作为肉铺和豆腐铺,常年经营和加工的地方,更是需要一定的取水点和排放地,况且在这个池塘边上,还有着一个水井,那个年代我的姑妈,就住在菜场后街,同中山街(漕仓街)相交的街头,儿时的时候,是经常帮我的姑妈家,到这个池塘边的水井去挑水,使得印象有些的深刻;关于位于粮道街上,纱厂后面的池塘,那也必定与纱厂的纺纱和浆洗,生产性质类别用水的同源。
据比我自己同读团风小学,高年级的前辈、兄长和校友之称,在他们上团小的时期,曾见过肖公庙和四河祠;而在自己上团小的时候,肖公庙和四河祠所处的地方,似乎已经改建成了团小的大操场;记得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之时,就是从中山街(漕仓街)有池塘的地方,靠近团小一长溜新做的红砖围墙,由围墙上开着一个洞口,由此进出学校的上学,进去后就是小学的大操场;只不过在此处进出学校,时间并不是很长,学校的进出就改到了粮道街上,于教职工办公的小楼,平房教室的之间,自然形成的通道进出,直至到有了正式的校门,位置不变的一直是延用至今。
汝泉素描和追记于2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