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的咖啡印象---和黄伟一起品咖啡(一)大家咖啡俱乐部篇

标签:
美食 |
分类: 精品咖啡•趣议 |
《颠覆你的咖啡印象---和黄伟一起品咖啡(一)》,是清华大学大家咖啡俱乐部的一次精品咖啡品鉴活动记录。收录此文,一是喜欢活动中拍摄的几张照片,二是活动本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参加活动的朋友们,不管过去是否接触过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是否品饮过specialty coffee,他们对精品咖啡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精品咖啡概念的理解、精品咖啡品鉴方法的掌握,都十分轻松惬意,毕竟是清华的校友,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生活阅历都很丰富。现场品饮的几款精品咖啡给大家带来了强烈震撼:咖啡可以不苦!咖啡可以如此香甜!咖啡可以象葡萄酒、象茶一样喝一样品!感谢大家咖啡俱乐部(@畅Sabrina)提供的文字、照片。
“你太太是哪里人?”“浙江人。”“那你闻见桂花香了吗?”“闻到了!!
”(每年9月,杭州满城桂花飘香。参阅
这就是黄伟带来的咖啡魔幻世界,当你学会像品酒一样品咖啡时,你品到的都是熟悉的生活味道。这也是本次讲座的动人之处:撇去虚浮的情调泡沫,不炫技,简单却精准萃取,让人们学习如何寻找地球原生的芬芳。
黄伟介绍,咖啡是世界上香气层次最丰富、香味种类最多的饮品。但在中国,人均年消费量不到一杯,市场潜力还很大。
黄伟曾长期工作在世界咖啡主要产区,在北美学习了咖啡烘焙技术,如今专心于咖啡产业、咖啡文化的研究及咖啡技术的推广。他自嘲为咖啡痴人,把一份好奇心在咖啡领域发挥到极致乃至决绝的地步。虽然缺乏专业操作空间,但讲座现场研磨咖啡豆、冲泡咖啡的每一个细节,黄伟都一丝不苟,包括对水温的掌控都尽可能做到完美,每个即将用来盛咖啡的小玻璃杯都被热水暖过,他甚至随身带着一个小电子称,严控粉水比例,以确保口味。
好喝的咖啡离不开好咖啡豆。黄伟为大家进行了咖啡文化普及,除了介绍咖啡豆的种类及产地,还强调了烘焙的重要性,比较不同烘焙方法(快烘与慢烘)对口味的影响。
接下来,黄伟现场边操作边讲解,分享了如何冲泡一杯好喝的咖啡。根据“金杯萃取准则”,在生豆品质好、烘焙恰当的前提下,只要咖啡的萃取率在18~22%,咖啡的浓度在1.15~1.35%之间,咖啡就会好喝。实际操作中,我们只需掌握咖啡粉与水的比例约在1:15~20之间,咖啡粉的研磨度与砂糖的细度相仿,水温在摄氏93~96度左右,萃取时间约4分钟。但他同时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提倡更大的粉水比,比如1比18到1比20 甚至1比22,可能会更容易体验咖啡的芬芳,理由是东方人崇尚清淡,清淡时反而能品出更多的风味层次。
最震撼人心的,当然还是Nekisse咖啡,它源自“Nectar
from Shakisso”,意即来自Shakisso的琼浆玉液、花蜜、神酒,其奶油般的厚重口感和丰富的莓果风味让人留恋。以浅烘焙而言,光口感就拥有3至5天的甜稠感,
7至10天的果汁感,12天以上的酒酸感,变化丰富迷人。黄伟介绍,在纽约的一家咖啡店,Nekisse曾卖到每杯12美元。他给它起了中文别名,叫“乾隆爷”,意为帝王级的享受。
有了好咖啡,当然还需要好品位。品咖啡和品人一样,都需要心怀崇敬。“咖啡和女孩子一样,一定要有点酸,没有酸就没有甜。实际上,所有的食品、饮品都有酸,没有酸,食品、饮品就呆板无生机。” 黄伟形象地说明了品咖啡的微妙细致之处。
黄伟强调了品咖啡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不要抹香水,头天睡觉要睡好,不要吃酸辣刺激食物,喝咖啡前最好漱口,因为只有回归原生态,才能体会到真正好的滋味。品咖啡亦有顺序,磨粉前可以先闻咖啡豆的干香,满足鼻前嗅觉,引发兴奋;冲泡后可以再闻咖啡的湿香,调动鼻后嗅觉,引发愉悦;而后集中注意力喝一小口,但不要马上咽下去,而是要让它停留在舌面上,体会咖啡的重量感即醇厚度;最后才是将咖啡咽下去,接着立即用嘴吸气,从而体验到带着咖啡湿香的气体从口腔弥漫到鼻腔的神奇感受。
活动结束了,大家咖啡还人声鼎沸,咖啡浓香经久不散。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