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以来,尽管天气越来越热,而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有外国的评论者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的盛极而衰才刚刚开始。国内各地的房地产限购政策的解禁也在暗潮涌动。地方政府正在采取游击战的方式来逐渐蚕食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出现的房地产遇冷,地方政府比开发商更为焦躁、更为敏感、更为担心。因为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衰退,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必然是地方政府。开发商面对房地产市场变冷,其应对的选择会更多些。
以厦门的例子更具有代表性,据厦门市房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厦门全市住宅共成交14348套,与去年同期的26901套相比,下跌了46.67%。据戴德梁行统计,2014年上半年,厦门共出让13幅土地,仅完成全年土地出让计划的12%。其中,5幅商住用地竞得人均为厦门当地国企托市,综合溢价率约55.3%,只有去年117.3%的一半水平。全国其它实行限购政策的城市与厦门的情况大同小异。其结果就是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
据国外的专家估计,房地产投资占到中国资本投资的25%左右,占GDP的比例大约是13%。如果把水泥、钢铁、建材和建筑机械等相关行业也算在内的话,它占中国的GDP比重则上升到16%左右。对于这样一个对于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必然会出来救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中国房地产出现的遇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的行政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减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降温速度加快。地方政府挽救房地产市场手中只有两张牌可用,一是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费;二是放松或者干脆放开限购,重新回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政府是不会在今年允许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救市。因此,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不必过于大惊小怪,真正坐不住板凳的是地方政府,而前几年大赚特赚的开发商并没有那么着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