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弊端

(2011-03-18 07:46:29)
标签:

中国

全球城市

金融中心

文化中心

世界大趋势

分类: 地产评论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

  第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提出的概念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第二种有影响的解释是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从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进程来看,最接近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天津与重庆是最有潜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既有硬件的实力,更要有软实力。近些年来,北京和上海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软实力方面的进步不如硬件建设那么明显。特别是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京沪两地还没有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在京沪两地长期居留的外籍人士占当地城市的人口比例还较低。富裕人口的比例也比较低。事实上,京沪两地要想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有漫长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热潮。

    据媒体报道,全国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另外,还有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这确是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这种大张旗鼓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国际大都市”,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方向到底应该是什么?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大城市”是指属于一个更大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部分。一个“大都市”应该是一个区域中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地区或国际联系的重要枢纽和通讯中心。另一个概念“全球城市”则是指全球经济中的重要节点,是影响世界经济的多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大企业集团、证券市场的所在地,在政治上影响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些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有知名的文化、体育和教育机构,并且有发达的交通设施,等等。目前,世界上的“全球城市”屈指可数,根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科尔尼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进行的“全球城市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只有香港、北京和上海3个城市入选世界前30名的全球城市行列。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争建国际大都市呢?《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新书《世界大趋势》中写道:“中国有16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而日本有12个,美国有9个,英国只有1个。中国有许多人口超过600万、700万,甚至800万的城市,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几乎所有类似的城市都变成了大的建筑工地。每个城市都想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它们都在建造自己的国际机场。西方媒体关注的主要是三个最大的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但是在中国,就像中国人所说的那样,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现代化城市。”

  显然,中国各个城市大张旗鼓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主张,从提升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知名度的角度考虑,地方政府将这种手段作为宣传自己城市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城市化水平是影响一个官员升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官本位的思想使许多领导干部热衷于城市建设,将加快本地区城市化进程作为自身的主要政绩,可能引发各地盲目投资市政建设。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引发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第一是缺乏规划、盲目上马、脱离实际、难以为继;第二是贪大求洋、千城一面、征地拆迁、破坏环境;第三是只重投入、缺乏管理、只重经济、忽视民生;第四是只重城市、不顾农村、资源集中、扩大矛盾。

  实际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如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或是科研水平的制约,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成为大城市,更无须妄谈“国际大都市”。每个城市都应该因地制宜,明确自己的城市定位,寻求城市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完全从一个模子所勾勒出来的模样。

  尤其重要的是,城市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那些享誉世界的大都市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观。人们想到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除了这些城市都是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城市有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大型博物馆、同时具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是所在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化中心。

    中国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只有丽江和平遥两座古城。巴西的巴西利亚是世界上惟一的在20世纪建造的首都,却能因其新颖巧妙的布局以及精美典雅的建筑而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各个城市应该向巴西利亚学习。打造宜居城市才是现代化城市的精髓。中国应该多建一点日内瓦和维也纳这样的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