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填志愿的反思 真正的大学精神
(2010-07-05 16:30:22)
标签:
校园 |
分类: 广东科教 |
中新广东网7月1日电 题:填志愿的反思:真正的大学精神
作者 曾嘉亮
一年又一年,高考持续在每年年中刺激人们心理,尽管今年大事多,高考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减往年,几百万的考生,加上背后看不见的家族集团,这个夏天,他们总要比一般人躁动得多。
考高分的学生或是最幸福的人,关于人生的下一站——大学,他们应该可以更早地定下来,而且条件还很好,出入北大清华如入无人之境,事实也该是这样。然而谈到去哪里读书的问题,本应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却总难免被提取出来借题发挥。
“北京文科状元将就读香港大学,获45万元奖学金,理科状元则还在考虑当中。”这是往年的老新闻标题,而今年广东将不公布高考状元,但是“去哪儿”的考虑对他们而言依然存在。这是名校的人才争夺战,而高分考生的选择将代表着地方高校的品牌竞争力,更有媒体借此契机作深度报道,剑指大陆高校的教育水平滞后等等,果然人们都可以从细节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今年的情况是,香港大学共收到9062份内地高中毕业生的入读申请,其中以广东和北京最多,较去年同期申请人数再次上升。选择一所高校,同样意味着选择一座城市,选择香港而不是选择北京上海,是因为那里拥有更优秀的大学教育,更自由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环境。
记得曾有“香港科技大学大陆学生自杀”一事,媒体评论中有一条说“香港科大缺少真正的大学精神,这是学生自杀的原因之一”。当时曾与朋友开玩笑说,香港科大缺失大学精神,大陆又有哪间学校有真正的大学精神呢?
究其源,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继而发问大学又是什么,当胡适、严复、蔡元培等人从西方留学回来,希望在中国建立现代大学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曾经的大学精神便在此理想之中。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这是蔡元培言中的大学精神,而当时的人也纯朴得多,做学问要踏实得多。“如饥似渴”,当时是用来形容对知识的渴求而非金钱膜拜。当然现在各高校不乏类似口号,却如不动如山的教条一般,你可以背出来,却不能理解个中的意义。
学生很努力,老师很关心,却逃脱不了大环境高校教育功利化的走向。有个朋友与女友闹分手,原因是“很忙”,学生会很多事做,还要积极去接触社会,确实没时间谈情说爱,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大学成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最后跳板,为了将来的工作也是无可奈何。
或许不能怪学生,毕竟他学习生活都在学校里,可能也不能怪学校,学校也无非是生存在国家与社会中。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沿用了前苏联的办学理念:大学主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其一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基地,其二为国家需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这种由国家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已经延续至今。
事实如此,难怪年年有人抱怨高校教育,而它年年不变样,变的可能是学校建筑,或者饭菜价钱牌。诚然,教育改革需要时间,不能说看不到进步的曙光,在此之前,也就请有能力的同学到更像大学的大学读书,或者找个地方躲起来,用心读书,大学可能不是“真”大学,但自己可以做一名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