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将我们的经验通过公式归纳到一种理论的高度
(2022-04-05 16:45:47)数学将我们的经验通过公式归纳到一种理论的高度
-
2022-4-4
程老师,您好:
在看了程老师的第一本书《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之后,我觉得这是一本最讲究实操的书,因为:
1.
2.
3.
4.
5.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长,更加迫切的希望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供应链中去(计划看到最多的就是数字,而大数据也是一种趋势),只可惜大部分数学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市面上有很多数学书,怎奈结合供应链的数学书却凤毛麟角,因此看到程老师的新书《全面库存管理数学分析》,我第一时间就去询问了。
大概十年前,我们工厂有几千颗成品型号,大几千个材料型号,客户订单提前期1周到1个月而材料采购周期几天到6个月不等,属于手工制造业,国内外节假日是造成需求和供货波动最大因素。大量材料需要通过历史用量推测未来需求提前备料。我们通过高低水位(再订货点)的方式备料和订货,目标是为了减少人为造成的波动(减少牛鞭效应的影响)当时,
-
再订货点(ROP)=预测的平均用量*材料采购提前期*1.3
(额外的0.3为安全库存,采购周期越长这个比例越大), - 平均用量是通过过去3个月到12个月的平均值来计算(和采购提前期有关)---这也如程老师所Guess的大部分公司对于平均值的理解。
- 当库存值偏高时,安全库存减少1/3。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粗放的备货和库存控制方式,应用了基本的数学公式和更多的经验。现状肯定是在库值的高低起伏循环和不断追料。在应用中,我也有一些疑问,
1.
2.
3.
4.
5.
6.
所以,我就在想,在寻找解决这些疑问的方法。(在此不再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系统,单纯举例数学知识在再订货点法中的应用),随后,我了解到:
- 再订货的值=采购提前期*采购周期+安全库存=L*D+SS
- 安全库存=安全因子*标准偏差(*采购提前期的折算),即ss=zσsqrt(L)(简化计算,不考虑供货周期波动)
a.
- 关于预测平均值计算的方法:
a.
b.
c.
d.
- 关于预测准确性的追踪和改善;
- 关于异常值的快速判断,在第一章中程老师介绍了通过分位值快速判断异常值的方法。
显然,如果用这个方法,会比最初的计算方法靠谱,因为有理有据(心里有底气)。这些可以通过系统外计算,也能让系统帮我们计算,这是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数学对我们供应链工作的帮助,这也是我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在供应链中应用的书。
数学将我们的经验通过公式归纳到一种理论的高度。
但就如预测总是错误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仅仅是将计算的结果更理想一些(现实会更加骨干),重要的是公式可以从理论进一步指导提升工作,比如:
1.
2.
3.
这是我在看样章时的所得和所想,也是我为什么期待程老师的书,他不仅在教我们理论,更在指导我们通过理论提升管理的水平。
再次感谢程老师用心分享我们他的所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