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惩罚7岁儿子,妈妈愤怒将他丢进森林,不到2分钟,儿子失踪:很真实,很扎心(小楼聊心理)
(2025-11-10 16:52:52)| 分类: 亲子关系 |
妈妈为了惩罚儿子,将他丢进有狮子的大森林。
不到2分钟的时间,儿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妻俩找了20多分钟,都没将孩子找出来。
等警察来询问时,妈妈却撒了谎,说儿子是想下车小便。
……
周末看了一部小成本电影《惩罚》。
虽然故事发生在智利,却也扎透了太平洋对岸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心。
1
安娜和丈夫带着7岁的儿子开车行驶在森林的公路上。
一家人自驾行去看望外婆。
从北到南,路途遥远。
夫妻二人轮流开车,疲惫感依旧掩盖不住。
7岁的儿子坐在后座百无聊赖,路过茂密的大森林时兴趣被点燃了,嚷嚷着要下车拍照。
可是出门本身就晚了一小时,再耽搁就赶不上晚宴了,所以安娜和丈夫都拒绝了。
烦躁的孩子开始耍脾气,在后座发疯。
大喊大叫,狂踢前面的座椅。
夫妻俩警告儿子冷静一点,再闹会惩罚他。
儿子不但不消停,反而闹得更厉害。
直接挣脱安全带,整个人扑到开车的安娜身上。
视线完全被挡住,安娜本能踩下刹车。
惊险的瞬间,彻底惹怒了安娜
她打开车门下了车,把儿子也揪出来,指着大森林道:“要拍照是吧?你自己慢慢拍个够。”
随后转身回到驾驶座,关上车门,开车离开。
开了2分钟后,安娜后悔了。
丈夫也一直劝她回去:“差不多就行了,回去把儿子接回来吧。”
安娜紧急刹车,快速调转方向盘。
可回到目的地后,孩子却消失了,踪影全无。
2
夫妻俩彻底慌了。
急忙进入森林深处寻找。
他们用各种方式试图引导孩子给出回应。
但空荡荡的森林除了回声什么都没有。
最后两人在一棵树下找到一顶帽子。
马上就要天黑了,据说这个森林会有狮子出没。
夫妻俩只能报警。
警察到了之后,安娜担心惹上麻烦,撒谎说儿子是想小便才下的车。
但因为她的神情过于冷静。
警察压根不信,之后又发现两次紧急刹车的痕迹。
断定安娜撒谎了。
3
孩子一直找不到。
安娜一次又一次撒谎,丈夫怒了,他觉得妻子不够关心儿子,两人爆发了争吵。
安娜情绪崩溃,非要一个人进森林找孩子,不找到死也不出来。她知道,只有找到儿子,丈夫才会息怒,世界才会消停。
女警察担心她出事,赶紧跟了上去。
安娜忍不住哭诉自己的心声。
她撒谎隐瞒,是害怕事情闹大遭到指责
她怕做错一件事,就被冠上坏妈妈的称号。
她照顾老公和儿子这么多年,不想因为自己一次疏忽,背负终生的骂名。
同为妈妈的女警无言以对。
她不再阻止安娜,任由她走进森林
安娜一边哭一边给儿子道歉,求他原谅妈妈。
嘶吼声响彻整片森林
看着情绪失控的妻子,丈夫跑过来将她拉住。
面对丈夫,筋疲力竭的安娜说出了心里话:
“我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部分,不愿再见到他。”
“自从卢卡斯出生后,我再也没有开心过。”
“我所有的生活都围着他转,我起床睡觉都在想着他。”
“他所有事情都是我在照顾,上学,参加活动,看病……
丈夫忙解释,自己也带儿子去看过病
安娜反驳道:“是的,你带他去看过病,七年来,两次。”
一次是她差点丢了工作,还有一次她摔断了腿,不得不让丈夫带去看病。
丈夫说,从没否认过安娜是个很好的妈妈。
安娜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辞职吗?知道我为什么要放弃一份我很喜欢的工作吗?”
丈夫觉得是安娜很爱儿子,想多花时间陪他
安娜摇头:“原因是我每天工作八小时,再完成照顾照顾儿子的生活,根本受不了。”
安娜和周围所有妈妈聊过,每个人都说:
尽管付出超负荷的努力,尽管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但做一个妈妈是值得的。看着孩子睡得安稳,开心地扑到她的怀里,甜甜地喊一声妈妈,就能享受当妈妈的快乐。
但安娜从来没有过这种快乐的感觉。
儿子曾被确诊患有多动症。
安娜觉得应该让孩子明白规则界限在哪里,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但丈夫不同意,他认为孩子还小,不能太严苛。
不同的观念让安娜成为严厉的妈妈,丈夫成为宽容的爸爸。
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的怨念越来越重,这让本就承担大部分养育任务的安娜十分崩溃。
丈夫确实也有陪伴孩子,但他的任务是轻松的。讲故事、看电影,迎合孩子的需求,不会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而自己明明付出了这么多,却还被儿子厌恶嫌弃,她受不了。
最后安娜疲惫道: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不会选择怀孕,哪怕这意味着我会失去你和孩子。
5
电影的名字就叫惩罚。
但真正惩罚的,不是孩子,而是母亲。
核心指向的是:母职惩罚。
在一个家庭中,无论谁承担照顾孩子的职责,谁就会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不得不放弃经济机会,受到“达尔文主义”的社会惩罚。
大部分时候,被“母职惩罚”的,都是妈妈。
安娜说她当年不想生孩子,因为丈夫希望有个孩子,所以她生了。
现在她很后悔。
孩子只会让她想起,自己失去了最爱的杂志编辑工作,失去了自己。
她也曾努力想平衡工作和家庭。
但是太难了,她做不到,她不得不放弃,选择当上好妈妈这条路。
选择一条她不喜欢的路,让她日益神经质。
安娜的嘶吼何尝不是大部分妈妈的心声,这个社会对妈妈的评判标准,严苛、扭曲且不合理。
生完孩子不能身材走样,最好马上拥有马甲线。能带好娃的同时最好能事业有成,同时跟上丈夫的脚步,实现自我提升。
十项全能才称得上一个好妈妈。
一旦踏错一步,完了,要被指着骂一辈子。
相反,丈夫总是能轻易获取好名声。
只需要参与了一部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努力挣钱,我也带娃了,你做错事了我没怪你,你为什么还不满足,你为什么还要发脾气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一个愿意买菜做饭带娃的爸爸,在网上一吆喝,肯定能成为网红爸爸。
哪怕爸爸做的,只是无数普通妈妈的日常而已。
6
我想起了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对维多利亚进行过24小时的贴身追访,目睹球星妻子和球星带娃的日常。
维多利亚的时间表是这样的
6点半,起床洗澡,回复邮件;
7点把三个孩子喊醒,给孩子喂饭;
7点50送孩子去上学,三个娃三个学校,她送两个,老公送一个;
9点到下午4点,她全神贯注处理自己的工作;
4点后,接孩子,该去兴趣班的去兴趣班,该陪玩的陪玩;
回到家,吃喝拉撒一顿伺候;
9点后,终于把三个娃哄睡了,维多利亚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很明显,照顾孩子的任务都在维多利亚身上。
但铺天盖地的报道,都在夸赞好爸爸贝克汉姆。
在纪录片里,维多利亚还提到,在家庭面前,自己的工作是肯定要让位的。
而丈夫只需要一句,抱歉,我去不了,我还有工作,就能轻易甩开手。
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有司机,有保姆,有家庭教师帮助,依旧让维多利亚力不从心。
那普通家庭的女性,那就更难了。
7
电影中有一幕,丈夫崩溃发问:他是你的孩子,你不爱他吗?!
安娜说:不,我爱他,我只是不想当他的母亲。
安娜厌恶“母亲”这个身份就是因为所有人对“母亲”都有一套“称职守则”。
母亲永远不能犯错,永远优先为孩子服务和奉献。
发生任何问题,母亲是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女人在母亲这一身份上,必须一步步主动牺牲自我、自由。
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是有问题的。
在电影的最后,儿子也如安娜所料,平平安安地出现了。
结局定格在妈妈的凝望中。
这是在点题,呼吁更多人关注到家庭加诸给这位可怜妈妈的“惩罚”上。
母职惩罚这件事,只有性别之分,没有国界之别。
因此这部电影能引起国内许多共鸣。
母职惩罚有受害者,就有得益者。
希望得益者们也能共情母亲的内心,能有所付出,给与自我牺牲的人更多的公平和尊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