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黏连到隔离,你不过是原地转了一个圈(03期学员陈茗——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11-05 13:16:27)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期节目的嘉宾参加过几次节目,之前主要说的是自己的人生重心一直是放在父母原生家庭里的,以照顾好父母为已任,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顾上自己的小家庭,在自己的新生家庭也一直似乎是个局外人。后来发现父母其实更看重收养的弟弟,这让她非常的意难平,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小丑一样。之前她打进电话后,她也按照亚新老师说的做出了调整,把更多的精力从原生家庭里抽离出来,做和父母情感上分离的工作。

直到她这次再打进《今晚我和你》的电话,她今天讲述了自己的现状,不难听出她一直很努力的在自救,按照亚新老师指出的方向在自我调整和改变。但心理学是不适合自学的,心理疗愈也不能完全只依靠自己,就像你没有办法自己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从头脑里理解,我们会很自然的从一极到了另一极,就像这位嘉宾一样,她从和父母过度的黏连到了现在的情感隔离,以为自己完成了功课,却不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原地转了一个圈而已。

我为什么能得出这个结论呢?从她一说起父母对弟媳的态度她就忍不住加快的语速中,她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愤怒中,以及说到对父母就是人情世故上的应该中,和她忍不住开始的哭泣中,她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状态。为了能从长达七八年的抑郁和焦虑里走出来,为了能救自己已经快速出现衰老状的身体,她强行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了隔离。

和父母的情感分离不是隔离,隔离是强行阻断,不去接触,用“应该”“必须”的人情事故出发,在观念层面告诉自己——我要理解父母的做法,他们养大我不容易,我不能做过多的要求,从而把自己的心门关上了。在节目里,只是通过几句关于父母的话,那个爱父母、操心父母的小女孩,就已经又露出了头。

嘉宾现在的困扰是关于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从父母那里抽离出来的情感,在新生家庭里无法安放;把对父母的爱转移到对孩子的爱,却也不得要领,除了管教也不知道如何展现母爱和孩子连接;投入到工作中,虽然通过换三份工作,找到了目前为止最好的工作并工作顺利,但她依然心有不甘,觉得不过是屈从现实只能如此;去学习更多的兴趣爱好,学会之后也感觉不过尔尔。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外在一切太平则还能过,一旦有风吹草动,她的内心就像无根的浮萍,只能寄托在仙侠传的剧情里。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外面找再多,还是得回到那跌倒的地方,那个把自己生命意义和父母的生活紧紧相连的内在自己这里。嘉宾也说到,有时还很向往以前什么都不明白的状态,和父母虽然是黏连,以父母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意义,但起码会觉得自己和父母是连接在一起的,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不像现在一切似乎都是无根的浮萍。

和父母从黏连到隔离,也是我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我和嘉宾一样,内在有一个很想为父母的生活负责的内在小孩。从小对父母很理解、很懂事的为他们分忧,以他们的痛苦为痛苦,以他们能幸福为幸福,我很小就像一个小老太太一样,过早的懂事让我主动去填补父母婚姻里的空缺。以前我的内在小孩的意象,就是一个全身用绳子绑在一个长凳上的样子,那些绳子都深深的嵌入到了我的皮肉里。很长时间,我为了自救,也和嘉宾一样,从头脑里为自己解开枷锁,斩断和父母特别是母亲之间的情感连接,但隔离了我的恨,也隔离了我的爱,我依然常常会因为父母而被深深的触动。

隔离,其实是很辛苦的,就像节目中亚新老师说的,“你闭住了嘴巴,嫌弃从你的眼睛里流出来,你瞥过眼,又从你的脸色上露出来”。任何的情感隔离都是一样,就像嘉宾一听到父母生病了,她的内在就被搅动失眠;一听到父母抱怨弟媳懒,想为父母做主撑腰的想法又只能用愤怒的离开,说父母活该来掩盖。

那么,从和父母的黏连怎样真正的走向和父母分离呢?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步用感受用体验丈量,也需要有同路人的及时指点和相扶相携,更需要一位实证实修的好老师亲自带领。从我的体验中,我体会到会有这样五步:

第一,是对父母的真正接受。接受是所有改变的地基,没有接受的改变都是一场自我欺骗。接受什么呢?是真的从内心接受父母就是这样的父母,这不是从头脑里自我安慰和合理化,而是从内心真的接受父母的言行、父母的特质、父母的样子、父母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不多一分,不少一分,不加一点自己的期待,只是如是的看到父母的样子,他们只能如此,只会如此,不可能做出一点和他们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地方。

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得先承认我们的恨、我们的不甘、我们觉得的可以做到的更好,我们认为父母可以有别的选择但没有做,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得把自己的遗憾、不甘、期待、渴望这些都在专业的团队里消化、释放,慢慢才能真的从内心深处接受事实,接受父母的样子,接受命运很多很多的安排。

第二,通过接受看到“我”。在接受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焦点从对父母的情绪上慢慢转移到看到事情和经历中的“我”这里来。通过我们在专业团队里的释放、宣泄,我们的情绪会发生转变,我们不再是找父母要公道、要改变,而是通过清理看到了一个事情中呈现的自己,接受和认清这样的自己,不断的确认自己的真实样子。是确认,是看到,不是评判。承认自己的命运以及特质,在和父母清理面对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得到了一个关于真实自己的稳稳确认。这样就在我们的经历中把被评判的部分剥开,看到自己,拥有自己,这样的看到和拥有会产生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

第三,有了自己,才有和父母的分离。比如,我在和父母的分离过程中,我看到的是自己的质朴、自己的踏实、自己的付出型人格、自己有爱人的能力、自己的承担和勇猛、自己的力量和担当,自己的吃苦耐劳不放弃……内在的那个“小老太太”并不需要拯救或者哀伤,因为她本不是小老太太,这不过是自己头脑中评判出来的一个意象,那个被捆绑的自己也不需要哀伤,不需要释放,那都是头脑里对自己经历的一种解读和建构。在心灵的空间里,看到自己,这一切都会自动消散,看到的就是一个如是存在的生命,一个很好很有爱的生命。内在小孩不需要疗愈,也不需要拯救,问题不在她,而是那看向她定义她的目光。有了不同的目光,她就得到了重新的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对自己有新的确认,我们会越来越有真实的自我感。

第四,在认识自己认领自己拥有自己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会慢慢越来越成熟,内在是蓬勃生长的状态,这样我们就和父母之间不再是以前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关系模式,而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对成年人之间,重新建立的关系,这个关系的主体是我们,我们就是去爱父母,平等尊重的爱他们,能帮的就帮,能做的做,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认同但也会尊重,不会再那么的愤怒和生气,这段新的亲子关系是由我们来谱写的。我们有了自己,我们允许自己舒展的做自己,也会允许父母也舒展的做他们自己,同时也接受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生命的因果。

第五,在前面几步中,最关键的是我们不仅仅发育和成熟了我们的红尘我,认领和拥有了红尘自己,更重要的是连接和发展了我们那个觉察的有空性的生命本源我的状态,这才是我们能完成第前面几步的关键。如果我们只有红尘自己,是不可能看到和重新建构自己的,也不可能接纳和尊重父母。因为红尘世界里,往往是爱得越深越执著,越不能接纳。只有空性的慈悲的生命本源状态,我们才会产生这样的体验。

所以,希望这位嘉宾朋友一定要来武汉雅心这个生命成长团队和我们一起实证实修,世间道理千千万,唯有实修是出路。明白一个道理很简单,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扎实走出来才是实效。生命,如果用来实证实修,不仅是有了意义,而且是一场彻底的改命换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