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越相信孩子能做好,他就越能做到期待中的样子(夕暖)

(2025-08-31 19:35:10)
分类: 亲子关系


01


看个视频,笑到肚子疼。

一个小男孩正在喝药。

他拿起杯子,抿了一小口,立刻眉头紧皱,正想着逃避不喝。

旁边的爸爸见状,立刻飙起演技,“哇哦~”

小男孩一听,瞬间飘飘然,一脸傲娇小表情,二话不说,拿起杯子直接一口闷。

大多数家长们头疼的吃药问题,竟然能如此轻松解决了。

其实,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它会让人产生满足感、幸福感,感到被认可,对自己有信心,于是做起事来充满动力和勇气。

心理学上有个“权威期待”的概念,孩子的成长会受到权威人士对其看法的影响,比如父母和老师。

当父母对孩子抱有某种期待时,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朝该方向发展。如果父母的期待是积极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变得更自信、开朗,逐步走向优秀。   

反之,如果父母的期待是消极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受待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入岔路。

所以,你越批评孩子差,他越差;你越信任孩子会好,他越好。


02


被信任的孩子,会自己对自己提要求

被尊称为“硅谷教母”的埃丝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在TED演讲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学生Michael从小就不被认可,不被信任。

父母对他要求严格,老师也很不支持他,同学会误解他的表现和行为。

这让他常常感觉自己“像燃烧成一堆灰烬一般精疲力竭”。

直到在一个“制作之夜”上,Michael在音乐理论课的家庭作业中苦苦挣扎。

身边的同学开始嘲笑他,“做个作业这么困难”

这让他陷入了自暴自弃:“我就是搞不定这个。”

看到这一幕,教育学家Esther Wojcicki走到孩子身边跟他们说:“Michael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因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这是Michael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

他说:“虽然其他同学不愿意相信我,我听到有人愿意信任我,这感觉太棒了。如果没有他的信任我可能已经崩溃了。”

那一天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他开始相信自己,进入大学之后,每当他遇到困难,或有人告诉他“你不行”的时候,他都能够恢复对自己的信心。

后来,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神经科学的本科学位,并成为一名神经精神病学研究员。

一个人对他的信任,让他从此变得不同。

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不愉快和压抑,并不是在为他们抵制以后自己人生中的风雨做着准备,这种不愉快的成长一直在持续削弱孩子们用于自我成长的能量。

他们的内心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力,将越来越羸弱。   

只有得到了家长无条件的信任和爱的孩子,内心充满着阳光和自信,这样的阳光和自信,才是孩子对抗生活困境的一件件铠甲。

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同样也证实了这一道理。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让人意外,因为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一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你相信孩子不行,会成真;你相信孩子行,也会成真。

因为被信任的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开始自己对自己提要求,逐渐变得自觉、自律,不去辜负这份信任。


03


父母越不信任孩子,孩子越觉得自己不行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吐槽:

“本来准备去洗碗,如果这时妈妈刚好开口喊我去,突然就不想去了,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去吗?”

“每次爸妈喊我做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有一种逆反的心理,故意拖延、或者干脆不做,其实那些事情他们不说我也会做的。”

不得不承认,作为父母的我们,很多时候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里扮演的就是一只尖叫闹钟的角色。

只要孩子一刻没有按我们的要求行事,我们就一刻不能停止尖叫。

这种干涉的背后,实质上是我们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曾看过一幅漫画,印象深刻。

平地上没有沟壑,也没有荆棘和沼泽。

可是,这样一方坦途上却被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好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

这看似协助,实则孩子增添了新的困难和障碍。

用来形容当今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

其实,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帮助,正如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

可正因为不相信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反而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结果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

父母的不信任、过度担忧,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障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   

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自己认为对的,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做,和父母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要求他去做,给孩子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前者是孩子建立自信、独立成熟的必经之路,后者却是父母对孩子精神的阉割。这将直接导致孩子内心成熟缓慢、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力量感,且非常不自信。

当父母一遍遍地暗示着“你不行”,孩子可能真的越来越无能。

正如三毛所说,爱过多时,便是负担和干扰。


04

相信孩子,从这三点做起

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

作为父母,我们总忍不住担心孩子不会做、做不好,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担心自己一旦放松管教,孩子就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就容易动摇,从一时错误,预感到糟糕的未来。

然而一个孩子的自律、优秀,往往不是靠外力管来的,而是激发出了内在的成长动力,唤醒了内在的价值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努力、进步。

1)懂得放手,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父母的过度保护、限制孩子,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好,最后孩子可能是安全、轻松了,但能力却得不到锻炼,不利于独立自主。

真正的相信孩子,是给他机会独立做事、做选择,在安全范围内允许他多探索、尝试,那么孩子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孩子感受到这种正向反馈,就真的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相信孩子的潜能

每当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忧虑,忍不住朝孩子发脾气、批评指责,希望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改变。

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和表现不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父母如果能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这些问题,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那么孩子就能顺利跨越这些问题,收获经验,得到成长。

反之,如果父母如临大敌,不断强调孩子的错误和不足,甚至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否定孩子整个人,那才会放大问题,抑制孩子潜能的发挥。

因此,家长要相信孩子是不断成长的,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和自我负责的能力。遇到问题,和孩子共同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指责他。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应该怀疑孩子是玩手机、谈恋爱、不好好学习,而是和孩子一起交流,分析,相信他会努力进步。

这样,孩子会更有信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给他鼓励和肯定,用信任为孩子赋能,孩子会更有力量做出改变。

3)多听孩子的想法,少猜疑评判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喜欢擅自评判、猜忌孩子,比如:孩子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质问孩子:“是不是你又闯祸了?”

父母的无端质疑、随意下结论,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心,也会让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拒绝沟通。不管发生什么事,首先都要学会倾听,用平等的姿态,像朋友那样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达理解。

自然造物,没有一种生灵不是朝着他最佳的生长方向发展下去的。

哪怕是一朵小花,当你给了它适宜的阳光和温度,它就会把它最饱满和鲜艳的生命展示给你。更何况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的生命体。

给予孩子成长最适宜的阳光和温度就是我们的信任,这是成长所需要的其他条件的基石。

        而带着爱和信任养育孩子,孩子才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