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沟通之痛:你总是“正确”地伤害到孩子!(李雪)

(2025-08-31 19:33:28)
分类: 亲子关系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间,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我经常遇到一些学习正面管教的家长,他们学习了很多,但学会的往往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

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确,跟孩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修练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我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我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这个时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这个分裂的位置,源自我头脑中妄想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我小时候也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我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我处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她必然会感受到我语言背后的能量。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长问我有关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他上去就咬别的小朋友,我该怎么办?

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错误的,他应该变成一个懂礼貌、不给我惹麻烦的孩子,所以请教给我正确的改造方法”。

可问题在于,如果家长的心远离了爱,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了。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严肃地教育孩子不应该打架,孩子就愈会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还会自残。

那么,处于爱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打过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预,三分钟就和好了。

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剥夺,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婴儿时期就有过太多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

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纠缠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内心没有分裂、恐惧和冲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现也不会是冲突、对立。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反观内照。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

        沟通的时候放下以“爱”之名的责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