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助亲人不内耗的4个原则(沈家宏心理)

(2025-07-28 21:28:08)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引言

A是一名咨询师,今年A的读高中的堂妹要辍学,这让叔叔婶婶倍感焦虑,他们自然想到了A,希望她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堂妹重返校园。

A不想趟这浑水,建议叔叔婶婶求助其他的心理咨询师,但拗不过叔叔婶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哀求,以及父母的从旁劝说,还是答应了纯粹用堂姐的身份去跟堂妹聊聊。

于是自己前后三次空出时间,坐车到堂妹的学校,自己掏钱约她出来吃饭,了解堂妹的心声,试图开导她,希望她可以慎重地选择辍学。

然而,结果并不如她所愿,堂妹还是选择了辍学。

面对这样的结果,A的叔叔婶婶打电话给A的父母发牢骚:

A不是学心理的吗?为什么劝不动妹妹呢?是不是没有用心劝啊,说不定她不去劝,她还更有可能回去上学呢?”

父母也打电话来问责A:“问她怎么回事,是不是心理学没有用心学呢?”

他们的这些语言让A产生内疚感与自我怀疑的同时,又非常生气,自己又没有打包票一定可以帮他们把堂妹劝好,自己百忙中又花时间,又花钱的,结果落得个伤心又伤感情。

你是否也遇到过亲戚朋友的求助,想拒绝又拒绝不了,

或者像A一样尽心尽力地帮助亲戚,没帮成功,反而被批呢?

又或者帮成功了,也没有落得好?

接下来,我分享沈家宏老师经常强调的四个助人原则:

希望可以支持你更好地做出帮或者不帮,怎么帮的选择,从而让你可以有效帮助亲戚朋友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好自己,不内耗自己。


01


原则一:不求不助

什么意思呢?

即别人不主动开口向我求助,我不帮助,这是助人的第一条判断原则。

就像A一样,她的堂妹并没有求助于她,而她却在叔叔婶婶,爸爸妈妈的施压下主动前往帮助,自然结果也很难尽人意。

心理咨询中也非常强调不求不助,同时还强调谁求助,就帮助谁。

咨询中也会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要求助心理咨询,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求助心理咨询。

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迫于父母的压力与需求,越过父母直接去帮助孩子,往往容易受挫。

比较好的办法往往是先帮助父母,帮助父母主动改善与孩子关系,当孩子发现父母接受咨询后变得好相处了,或许就会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了,又或许他也不需要心理咨询了。

很多时候,主动帮助,帮的都是自己。

所以当一个人本人没有向你主动求助的时候,比较恰当的是不要随意出手帮助;

就算实在迫于舆论他人的压力,也是先问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如果对方说需要帮助,那就可以继续深入地问问,具体需要哪些帮助,怎么帮,可以比较好地支持他。

那对方本人主动求助了,我们就一定需要帮助吗?

不一定的,我们需要继续下面的判断。


02


原则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

第一个原则判断好了,假定他人本人主动求助于你,那就进入到第二个判断原则。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而不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帮助。

即当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你需要评估,这是不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会不会因为帮助他大大地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身体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等。

想必你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某姐姐为了给弟弟买房卖了自家的房子,导致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生活陷入窘境,最终导致夫离子散的局面。

有个网络热词“扶弟魔”就是形容这类人的,她们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外帮助别人的典型代表。

你们觉得“扶弟魔”扶的真的是弟弟吗?

其实不然,她们扶的是曾经在家庭里面,没有存在感和感受不到价值感的自己。

尤其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下长大的女孩,她们在早年的时候是被拒绝,被嫌弃,被忽视的,她们本人在父母那里是没有价值的,她们唯一的价值就是用来帮助父母亲,帮助哥哥弟弟。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子,就经常会陷入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亲人的泥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点价值感与存在感。

如果总是通过牺牲自己帮助亲人,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也很难找到稳定的价值感。

为什么?

因为她的价值都为他人牺牲完了,她对自己就没价值了,当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价值了,她就更难找到价值感了。

沈老师也曾说:价值感不是证明出来的,而是自己认可出来的,自己满足自己满足出来的。只要你的价值感一直往外求,你就一直都没有办法得到价值感。只有向内求,自己对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拥有稳定的价值感。

所以要慢慢地去唤醒自己,去看见自己作为生命的价值,作为人的价值,作为女孩你拥有和男孩一样的价值。

我们继续判断是不是在我们的能力之内的帮。

当你在帮助他的时候,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不得不帮,还是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帮。

当我们本不愿意帮,却迫于压力去帮,带着委屈、愤怒、不甘、不值去帮的时候,会很损耗我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帮助的结果往往也不会很理想。

例如你一个亲戚小时候虐过你,你长大了有点出息了,就来请你帮这帮那,而你的父母又恰好是老好人,提倡以德报怨,也让你去帮忙,那么这个过程无疑又把你虐了一遍,那也算是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心理能力的范围。

当对方是本人主动求助,也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时,你也愿意帮助时,是不是就可以考虑帮助了呢?

不是的,我们还需要判断下一个原则。


03


原则三:在他人的能力范围之外帮助

一个人只有10成的力,但需要完成要用12成力的事,那两成力就是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了。

那么多出的两成力可以帮,我们要去判断这个。

但是许多父母却没有做好这个判断,只要孩子有求,无需衡量,总是一步到位给孩子解决了。

这个就是溺爱孩子了。

被溺爱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溺爱会阻碍他们的成长,他们慢慢地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对ta 的好都是“应该的”,无法遵守规则以及经营关系,最终无法走向社会,只能退回家中啃老。

同理,如果我们总是在他人能力范围内去帮,无疑也是一种“溺爱”,接收到这种爱的人也会一直向你索取,把你对ta 的好正常化,这就是所谓的升米恩,担米仇。

这不仅无法真正帮助到ta,还会让你吃力不讨好。

还有一种他人能力之外的情况就是,帮人尽量是帮急不帮懒,帮刚需不帮奢需。

例如一个人总是赌博输钱了跟你借,如果你不断地借,那你就是在帮助他赌博成瘾。

还有明明一个人目前的收入只能购买20万的车,却偏偏好高骛远,要买100万的豪车,这种忙如果你不是钱多得没处花,或者非常有求于他,还是建议不帮,不然他后面购豪屋的时候,你不帮忙,就显得你没人情味了。

当我们前面的三个判断都判断好了,那我们还需要做最后一步的帮助宣言。


04


原则四:把丑话与条件说在前面的帮

你是否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经常打包票自己一定可以帮助到对方,把对方的期待拉得很高,结果没有帮到忙,或者帮得不够的时候,导致对方的高期待落空,最后被对方埋怨甚至拉黑的情形呢?

所以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丑话在前头,不要轻易打包票,尽量多说:我只能尽力试试,行不行,我也很难说。

这样对方对你的期待不高,做到了,对方更容易感恩你,就算你没有做到,他也不会怎么怪你。

不打包票就是把解决困难的主要责任继续让困难的主人承担,而不是把所有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

如果你有助人的条件,还需要把助人的条件说清楚,亲兄弟明算账式的帮助,才能更好地保住关系。

         例如:这3万块,你先拿着应急,这是欠条,你签个字,我希望2年后可以还给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