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好孩子社会化的四大关键阶段(潘科任)

(2025-07-08 15:00:14)
分类: 亲子关系


0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社会化的进程。

所谓“社会化”,简单说,就是适应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过程。一个孩子要完成社会化,他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以及职业技能等等。

换个角度说,社会化对孩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帮助孩子融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帮助孩子养成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帮助孩子掌握社会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02


一般认为,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3-6岁阶段、7-12岁阶段以及13-18岁阶段。

3-6岁的阶段,孩子语言表达等方面快速发展,开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开始有个体意识和规矩意识。这一阶段,通常被认为是孩子社会化基础形成的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怎么样,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后面的成长和发展。

3-6岁的阶段,我们家长可侧重“陪伴”。多进行亲子活动——比如讲故事、读绘本,多带孩子交朋友,让孩子多跟别人接触,多与小伙伴们玩耍,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学会说“谢谢”、“对不起”等等,学会交换小礼物和分享,也学会“小兔子乖乖”要乖乖但“妈妈没回来”门也不能乱开。

7-12岁的阶段,孩子已经有了3-6岁期间积累起来的一定的社会化能力基础,能够较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养成了一定的规矩意识,并开始有男女性别意识,开始倾向于男的跟男的玩、女的跟女的玩,也主动要求玩网络游戏、上网交友等虚拟社交。

7-12岁的阶段,我们家长可侧重“引导”。引导孩子守时、遵守规章制度,比如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引导孩子大胆向老师请教、积极跟同学交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做事有计划和时间安排;引导孩子正确与异性交往;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和游戏,分清虚拟与现实,防止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引导孩子做家务劳动,参加学雷锋、献爱心等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这一阶段,除了“引导”,更重要的是“引领”。我们作为家长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表率作用,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比如守时、不沉迷手机、积极开展社交、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

13-18岁的阶段,孩子已经掌握了跟同性小伙伴交往的技能,更加独立地与人交际;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并与异性交往,“早恋”等开始频发;对自己的兴趣、能力逐渐有自己的认识,显得更为“叛逆”;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处”这一人生哲学问题,梦想和理想也逐渐清晰起来,更加有自己的想法,社会责任感也跟着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焦虑也渐渐多了起来。

13-18岁的阶段,我们家长可侧重“指导”。指导孩子正确与人交往,注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导孩子正确看待青春期和异性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指导孩子进行学习和生涯规划,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心。


03


以上“三个阶段”的说法,主要是按照年龄来划分,更多体现的是孩子“适应社会”这个层面。其实,社会化还可以从孩子“影响社会”这个层面进行划分,简单说就是看孩子是“依靠社会”,还是“贡献社会”。

孩子婴幼儿和上学阶段,主要是“依靠社会”,靠家庭、学校和外界来抚养和成长成才。这个有很明显的年龄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龄”。

孩子到了“贡献社会”阶段,也就是参加工作、贡献和影响于社会阶段,这个就不好简单地以年龄来划分了,毕竟有的孩子初中毕业(一般15岁)就开始工作,有的高中或中职毕业(一般18岁)开始工作,有的大学毕业(一般21-22岁)开始工作,有得甚至研究生毕业后(硕士一般25岁,博士一般29岁)才参加工作。

这应该是社会化的第四个阶段,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孩子开始参加工作,初入职场,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挑战,有些孩子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应工作和工作环境,不会跟同事和外界打交道。

尽管学校,尤其是高校,都会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社交礼仪、口才与沟通、办公软件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为孩子进入职场做了一定的铺垫,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家校协同,需要我们家长为孩子“赋能”:

多给孩子关爱、鼓励和信心;帮助孩子了解工作、认识职场;帮助孩子提升职场交际技能和工作技能;尽可能整合资源,助力孩子职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04


事实上,孩子社会化的阶段没法绝对地划分,不存在明显的划分界限,并且还因人而异,不好一概而论。以上四大阶段,只是大致的说法罢了。

但是,这四大阶段,对孩子的成长成才确实至关重要。而且,这四大阶段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前面的阶段是基础,对后面的阶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孩子在“3-6岁的阶段”,如果没有养成规矩意识、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分享,他在上小学以后,可能会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没法融入集体,出现上学迟到、上课捣乱、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导致别人不愿意跟他交往,甚至被集体孤立,进而影响他的心情、自信心、学习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有“3-6岁最为关键”、“七岁看大”之类的说法。

当然,也不是说前一个阶段没社会化好,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后面就改不了。有些孩子,醒悟和成熟晚些,通过持续的教育或遇到某件事情,醐醍灌顶,突然顿悟,也会成长成熟起来。

此外,社会化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来,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水平,既不能忽视孩子的社会化,让孩子像“狼孩”一样不接触社会,也不能拔苗助长、让孩子过度社会化,不能让孩子失去本该有的童真,在小朋友阶段就变得很“早熟”、“老成”,甚至还自称“大哥”,动不动就吩咐“小弟们”去“做事”——比如收“保护费”啥的。

总之,帮助孩子社会化,把握好孩子社会化的四大关键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孩子能否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社交的技能等等,关系到孩子情商、逆商、智商等方面的发展,关系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做人做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