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的你何时脱下你的红舞鞋(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07-08 14:21:25)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生活中常常看到一类人,总是活得积极向上,意志坚强,精力旺盛,干劲十足,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更别说丧气躺平了,他们对于优秀和成功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对自己没有最狠只有更狠,他们就是天生的“卷王”。每每看到这一类的朋友,我就会想到安徒生童话里那个穿着红舞鞋的小女孩。

故事说的是一个贫穷的小女孩被一个老太太收养,得到了一双非常考究的漆皮红舞鞋,几乎所有看到她脚上的红舞鞋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上帝啊!多么漂亮的舞鞋啊!

这些注目和赞叹让她任何时候都不想脱下美丽的红舞鞋,,她不仅去教堂受礼和领圣餐的时候也要穿上这双不成体统的红舞鞋,完全忘记了唱赞诗和听祈祷文,只想着脚上的红鞋子,而且当老太太病重需要照料的时候,她也忍不住要穿上红舞鞋去参加城里举办的舞会,她情不自禁地旋转,想让所有人都看到她脚上的鞋子,而这双鞋子也仿佛有了法力,让她的两条腿不受控制地跳下去,根本停不下来。跳着跳着,鞋子就长在了她的脚上,不再是她在跳舞,而是她不得不跟着这双停不下来的红舞鞋,从森林到田野,从村庄到草原,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晴天,她已经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和休息……

小女孩一开始不管什么时间场合都舍不得脱下红舞鞋,是因为她太贪恋被众人瞩目和关注的感觉,哪怕收养她的老太太告诉她去教堂只能穿黑鞋子,哪怕是旧的也行,穿红舞鞋去教堂是不成体统的,她依然听不进去,哪怕老太太已经到了临终时刻,她也忍不住要穿着红舞鞋去参加舞会,但是久而久之,鞋子就长在她的脚上了,她已经成了红舞鞋的奴隶,想停也停不下来,想回也回不去。

这是一个关于外在动力的极佳隐喻,当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优秀、成功这些外在动力驱使时,就会成为一个无法自控、丧失自我的自动化机器,就像这个穿着红舞鞋的小女孩。

我们行为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恐惧,在外在都会呈现出勤奋、努力、吃苦、坚持、自律的表现。

出于爱的行动是松弛的、喜悦的、自在的、自主的、享受的,是可以做到张弛有度的,是悦己的,是不需要外界去认定和打分的,只要自己认定和喜欢的,是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至于是否能获得成功,获得鲜花和掌声,并不重要。

出于爱去做一件事,人和事之间是有连接的,是因为爱而将自己的时间、精力、热情乃至生命都投注到这件事情和整个过程中的。

而出于恐惧的行动,则是为了取悦他人,是为了获得外界的关注和肯定,是为了让外界满意,而不是让自己开心,或者说让外界满意才是自己最开心的。所以他们为了外界的标准要求拼命奔跑,他们奔跑的轨迹和曲线完全取决于外界,哪里人多他们就跑向哪里,哪里更容易获得关注他们就跑向何方。

《被讨厌的松子的一生》里面的松子,就因为她小时候偶然间做了一个鬼脸让爸爸笑了,她就“喜欢”上了做鬼脸,她爱的是做鬼脸吗?她只是渴望得到爸爸的一个笑容而已。

出于恐惧的行动,是以外界的满意和喜欢为导向的,主体和事情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事情也好,成功也罢,都只是取悦外界的手段,并不能带来内在的充实和喜悦。

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最后是央求侩子手将自己的脚和鞋子一同砍掉了,并为她配上了一双木脚和一根拐杖,她到牧师家里做了一个女佣。

这也是一个隐喻,就是一种模式一旦成了自动反应,就不是自己想停就能停的,终止和转化是极不容易的,小女孩为了脱下停不下来的红舞鞋,她失去了双脚,但是她不至于活活累死,她获得了新生,并且最终被白衣天使接去了天国。

如果让我来写这个结尾,我想应该是小女孩从为外在的关注和肯定而转个不停,转而安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她内在的爱苏醒和激活,她开始爱自己,并虔诚地向去往天堂的老太太忏悔,躬身为收留她的牧师一家服务,于是她会长出一双真正属于她自己的双脚,穿越外在标准的牢笼,获得真正的自由。

 多少披着成功的光鲜外衣的人都是这个穿着红舞鞋的小女孩,一路意气风发、披荆斩棘,活得风生水起、风光无限,但是人到中年,在职场已经到了天花板,逐渐边缘化的时候,各种恐慌不安袭来,坐卧不安,四处寻找新的赛道。但是受外界评价系统驱动的人,特别恐惧失败,害怕暴露不足和不堪,所以只有在熟悉的舒适区扑腾,本能地将身上的袍子裹得更紧,哪怕累死也没有脱下红舞鞋的勇气。

《今晚我和你》节目的一位女嘉宾正处在这个阶段,年近半百,曾经严苛要求她、无情鞭挞她的父亲也早已离世,但是脚上的红舞鞋早已跟她融为一体,而且她还想继续给自己的女儿打造这样一双红舞鞋。女儿却不肯就范,让她头疼不已、面子扫地,逼着她不得不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功课。

她每每通过对女儿的不接纳回到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一次次遇见那个战兢兢的小女孩,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父亲的一句肯定——孩子,你真的很不错!

其实,她特别瞧不起和看不上的女儿,活得自在且轻松的女儿就是那个来唤醒她的天使,在教会她一件重要的事情——你不需要因为优秀才值得被爱,你也不可能因为优秀而被爱!

每每听到这位可爱的女嘉宾的节目,我就会想起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亲爱的,你何时脱下束缚你的红舞鞋,跳出独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舞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