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里的真实和谎言(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07-08 13:41:49)分类: 婚恋关系 |
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人都特别渴望另一半能够真实诚实,对自己毫无二心,一旦发现有隐瞒甚至欺骗,就会觉得不被信任,也难以再信任对方,小到私房钱,大到精神和身体的出轨,莫不如此。抓到把柄之后,就会要求对方对发生的事情老实交代,接下来更是要接受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手机要公开密码,要开通定位,若是有所抗拒或者进一步隐瞒,就会罪加一等,觉得对方没有诚意,愈发的愤怒委屈,认为对方没救了,关系也难以为继了。
亲密关系是一种深度袒露的关系,袒露真实是亲密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我们这样去要求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只会认为是理所当然。
有两个心理学家花了二十六年的时间在一起进行了一项关于亲密关系的实验,然后共同写了一本书《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这两位心理学家就是黄焕祥和麦基卓。这两位认真的科学家,在一开始就制定了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执行起来比夫妻之间的结婚誓言还要严格,就是互相同意向对方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你正在想什么”,另一方要尽自己当下所知尽可能地回答。但是他们同时约定了一项保留条款,就是对方可以回答“我选择不告诉你”。这个保留条款既尊重了人性,考虑了执行的客观可能性,也丝毫没有影响这项亲密关系探索计划的成功,给关系增加了弹性和轻松的氛围。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当麦基卓要过生日,黄焕祥幽默地利用这个保留条款严守口风,不让基卓提前知道生日礼物,如果必须毫无隐瞒,就会破坏拆盲盒的惊喜。
可见,关系里的隐瞒从初心到结果都不一定是坏的,比如黄焕祥对生日礼物的隐瞒就是幽默的善意的美好的富有建设性的。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2008年冬天连降大雪,爱人陪同一位朋友驾车去丹江口办事,返程高速封路了,他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回到酒店,等到雪停了再回。我也信了,武汉的雪越下越大,我很担心,告诉他不要着急,宁可多待几天,他总是“嗯嗯好的”就挂了电话。凌晨三点,我听到电话响,一看是他,心里一惊,以为又喝醉了,赶紧接听,他要我开门。原来他们二人担心雪持续下下去,路面结冰越发走不了,于是当天走国道回来了,怕我担心所以一路都瞒着我。
虽然他平安回来了,但我想想还是有些后怕,觉得实在太冒险,听他说路上也确实是险象环生,但每每说起这件“风雪夜归人”的往事我都心里暖暖的,鼻子酸酸的,这份温暖和感动主要来自他用心良苦的隐瞒和欺骗,如果他不瞒着我,不骗我说他回到酒店了,我不知道会多么担心焦虑,会不停地电话,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黄焕祥不告诉麦基卓生日礼物,爱人对我撒谎欺骗我他们回到酒店,这样的隐瞒和欺骗都是出于善意,都为了对方好,都在助益关系。可见关系里的隐瞒和欺骗并不都是坏的。那么真实和敞亮就一定是好的吗?
我一直记得我律师生涯里的第一起离婚案,男方出轨,女方提出离婚,然后又撤诉了,但是撤诉之后动不动就半夜“审问”男方,要他交代种种细节,男方说她无聊,她骂男方无耻,毫无悔改之心,结果不到一个月,这个男人受不了了,真的对她来了个“竹筒倒豆子”,她说她尖叫着捂着耳朵说“你不要说了!”,但男人恨恨地说:“不行,免得你又说我不老实,今天就来个痛快的!”
她等不到天亮就到办公室楼下等着我上班,说一刻都等不了只想离婚,而且再也不想看这个男人哪怕一眼。她在我的办公室痛哭:他怎么可以这么残忍?他怎么说得出口!因为撤诉之后半年后不能再行起诉,后来是男方做了原告,结束了这段婚姻。男方说:我本来是很愧疚的,但是她没完没了地要我交代,我真的越来越恨,我知道这辈子她都不会让我好过,那就不要过了!我说:你是故意的对吧?他说:是,她但凡真心还想好好过,会每天要我老实交代以表忠心吗?她不是要真话吗?我就让这个傻女人尝尝真话的滋味!
这些真话不仅彻底断送了两人的婚姻,而且可能成为这个女当事人一生都难以摆脱的梦魇。
从道德层面看,隐瞒和欺骗都有强烈的负面意味。我们都觉得做了错事要老实承认,主动悔改,才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所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要知道这是国家法律机关对于犯罪分子的政策,是为了督促犯罪分子认罪伏法。请问,亲密关系是敌我关系吗?
当关系的一方做了对不起另一方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隐瞒和欺骗到底是错上加错,不思悔改,还是正说明了“犯错方”知错心虚,是出于对关系和另一方的珍惜和保护呢?很显然是后者。
不管是从发心还是结果,真实不一定就是好的,是有利于关系的,而谎言也不一定是坏的,是存心伤害对方、破坏关系的。
只要我们足够诚实和清醒,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红尘生活中,几乎无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的诚实和没有任何隐瞒的真实,包括我们自己。就拿我那个逼着老公交代出轨细节的当事人来说,她觉得老公隐瞒和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就是不老实,要求老公老实交代,这样才能重建信任,我才能相信你真心悔改,对我忠诚,这里其实是有一个隐性的许诺——你老实说真话我就会原谅你,我们的关系就会好起来。但事实上呢?老公说了实话,她却根本受不了,她自己和关系都彻底崩盘,如果她原本就不准备遵守“我原谅你”“此事就能翻篇”的诺言,那她就是在“诱供”,是不是撒谎?如果她原本是真心这样觉得,但是最终做了好龙的叶公,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那是不是撒谎?
如果在关系里总是用道德去评判人,那一定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的。一个挥舞道德大棒的人一定会遭遇渣男、出轨等破事,正如马斯洛所说: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他遇到的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
没有绝对的真实和谎言,黄焕祥和麦基卓从一开始就达成共识:没有真理。没有客观的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成见,所以他们约定不从对错的角度去分享自己的观点,而是多敞开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
但是分享感受的前提是你得先去感受而不是评判。
比如一位女嘉宾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因为老公瞒着她聘用了一位在她看来行为不检点、人品有瑕疵的旧友,她担心老公和这样的人朝夕相处,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老公明知道她不喜欢这个朋友,还瞒着自己把他招到公司。她恨不得要老公在家庭和这个员工之间做选择,大有“有我无他有他无我”之势。
她这里有非常激烈且复杂的情绪和感受,有担心害怕,有生气愤怒。
通过分享呈现自己的情绪感受,就有了进行觉察和内观的缝隙:我觉察到我一听说你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我内心就有愤怒的情绪出来,我又进一步觉察到,愤怒的背后是恐惧:我恐惧自己被抛弃。
透过这些情绪感受她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情绪按钮和内在受伤小孩。但这些情绪感受并不是要让对方去负责的,如果这样就成了控制。
但是这位女嘉宾很“狡猾”地抓住老公的隐瞒进行道德评判,她说: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间起码的信任和坦诚也没有,就是靠欺骗在维系,这种不健康的夫妻关系真的已经山穷水尽,我也无能为力。
道德评判的最大益处就是完美地掩藏好自己的创伤和不堪,还将自己送上道德审判的宝座,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因为这样的道德评判和情绪宣泄对个人生命成长和亲密关系都无一利而生百弊,自己和关系都卡得进退不能。
而放下评判去分享感受,有了觉察之后,不仅可以回到自己身上照见自己,而且还有空间去感受那个隐瞒的人而不是挥舞道德的大棒去对隐瞒和欺骗宣判,这样才会产生理解沟通和连接,就会看到老公的隐瞒本身就是对自己和关系的在意,甚至还有对自己的紧张和害怕,就会看到真相,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一直拿出的是一个怎样的自己,和老公在怎样的互动。这才是亲密关系里的真实,两人活出来的真实,而非道德评判下的真实。
尼采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活在是非对错的牢笼里不看、不听,只是习惯对外界挥舞道德大棒的人,就是听不见音乐的人,你是这样的人吗?欢迎你越狱,迎接和拥抱关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