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背叛”父母而不是持续对抗父母(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07-07 02:45:30)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一个人跟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分化过程,一个人只有经历以上三个阶段,跟父母既分离又连接,才能完成分化成为一个人格成熟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所以武志红老师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叫《巨婴国》。有的人在生命早期真性自体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发育和发展,被驯服为听话的乖孩子,但是成为自己的声音哪怕再微弱,也从来不会消失,一定会在某个时间想为自己而活,“中年叛逆”,“老夫聊发少年狂”,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人在青春期勇敢地发出了独立宣言,想要冲出父母的控制成为自己,父母如果没能及时成长跟上日新月异的孩子的脚步,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自由意志和内在能量完成对父母的“背叛”,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处在持续的对抗状态中,从叛逆少年到叛逆青年到叛逆中年甚至老年。他们一直在等着父母的恩准和大赦,一直放不下改造父母的妄念。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男嘉宾就是一直用叛逆的方式跟母亲粘连共生在一起,对早早丧夫寡居的母亲又怜又嫌,又爱又烦,远离吧?又不忍丢下妈妈一人孤独度日,在一起吧?又受不了妈妈的唠叨控制。和妈妈之间的功课导致他的亲密关系十分不顺,对异性特别的挑剔,久而久之他都对恋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妈妈的着急催促越发让他焦虑和烦躁,母子间数十年的纠缠撕扯对内在能量是极大的损耗,导致他一直卡着动弹不得。
如果你不幸遇到控制型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主动剪断精神脐带,完成跟孩子的分化,那么这项艰巨的任务就只能靠自己去完成。如何完成呢?将叛逆进行到底而不是持续叛逆!
叛逆只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独立宣言,是要求父母批准做自己的申请书,是在对父母表达“我受不了了!”“我不同意!”“我不想!”“我不要!”“你错了,我可以!”,叛逆恰恰是孩子还未真正独立的证明。
用叛逆的方式持续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或者一边妥协一边抱怨,且战且退、且退且战的孩子,不管是采取隔离的方式远走高飞,还是用压抑和对抗的方式留在父母身边,他们的眼睛一直都是盯着父母的,或者内在有一双内化了的父母的眼睛。不管是怯弱胆小,碌碌无为,还是闯荡天涯,功成名就,都是在恳请父母的一声恩准或者渴望父母的一句肯定 ,要么是不甘心地将自己改造成父母希望的样子,要么是不死心地想将父母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唯独忘了去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将叛逆进行到底就是彻底的背叛父母,不管父母给不给你的申请书签字,不管父母是不是如你所愿,你都能坚定地做自己,你都敢在父母面前呈现你最真实的样子,你都愿意对父母说出你最真实的想法,你都有勇气停止对父母的乞求或者指责,告别父母,转身走自己选择的路。
彻底的背叛意味着整体的接受,完全的负责,接受违背父母的所有后果,付出可能的一切代价。不敢就承认是自己不敢,而不是甩锅给父母,抱怨父母不允许;做了就承担,承担父母那里的所有失望、愤怒和指责。
叛逆的人习惯性对父母的控制做反应,本质上跟父母一样,不允许父母做如是的父母,“你要我这样,我偏偏那样!”“你不让我这样,我偏偏就这样!“你要我这样,那你得那样!”于是就将生命耗损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拔河赛,都盯着对方,都想战胜对方,都不愿主动松开控制的手,于是都不得自由和解脱。而且持续的相持对抗就是最忠实的学习,叛逆的孩子无一幸免地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而背叛的人则放下和父母之间的纠缠撕扯,“不管你们要我怎样,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支持不支持,我就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走我自己愿走的路!”“我不能遵从你们的意愿去活,你们有权利生气,有权利失望,有权利愤怒。”“我没有成为你们希望的样子,我没能满足你们的期待,我就是这样的自己,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我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叛逆的人想成为自己,却不知道怎么成为自己,总是被父母弄动,和父母的纠缠越来越深,捆绑得越来越紧。背叛的人知道父母那里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对父母死心,不再找父母去要他们没有的东西,果断告别父母,去走自己的路,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背叛意味着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成为生命的主人,看似无情,实则信任,信任父母也信任自己。叛逆只是对父母发出独立的宣言,希望父母放手将自己的人生还给自己,看似激烈,实则空洞,是对生命能量的极大损耗和浪费。
长时间处在叛逆和抗拒状态中的人,要脱困,需要从看向父母转而看向自己,从对父母说“不”转而问自己“我这里发生了什么?我要什么?我能为自己做什么?”把关注的焦点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自己这里,开始探索自己和满足自己。
比如这位男嘉宾春节之后妈妈就住在自己这里。他发现:妈妈做点什么我都会找她的茬,妈妈叫我做点事,我就会很不耐烦,其实妈妈做的很多事都是为我着想,但我总是看不到妈妈的好,我就会挑剔她,总觉得她做的不好,不想她来干涉我,总觉得她在给我找事,我就很烦。
男嘉宾首先要内在出现一个清明空性的空间,将自己和妈妈还有彼此互动的事情都放进这个空间里,然后出现一个觉察的不带评判的自己去看这个儿子与妈妈的互动中呈现出一个怎样的儿子,一个怎样的妈妈。
他一定会看到一个挑剔的、找茬的、不耐烦的、烦躁的、头脑知道但却感受不到妈妈的好、总是觉得妈妈在干涉自己的心理故事里的儿子,一个在妈妈面前感觉非常安全、非常任性和放肆、活在过去而不是当下的小男孩,一个总是渴望妈妈的懂得和肯定的小男孩。
这个觉察的清明的自己也会看到一个失去老伴之后特别孤独、生活的空间和视野非常狭窄、随着儿子年岁渐长依然单身所以特别焦虑、非常爱儿子总是希望儿子更好、对儿子掏心掏肺、将儿子视为自己的生活重心和心灵寄托的母亲。
对这样的儿子和母亲都不要用道德观点、心理学的知识等等去进行评判和指责,然后又生出内疚、自责、愤怒、无奈等情绪,而是继续在这样一个空性的清明的空间里,继续让觉察的自己连接生命本源的力量,去观照整个空间,去还原原始的场景,在场景中让小男孩直接如是地对妈妈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需要、渴望等,也去看到和听到妈妈那里的真相,但是看到听到的主体一定是觉察的连接生命本源的自己,而不是长大的红尘自己。
借助觉察的不带评判的生命本源自己对双方的看到、听到,男嘉宾就会从固有反应中出来,清楚自己挑剔背后的渴望,烦躁背后的需求,也明白自己一直将一个渴望自由自主、不被妈妈干涉而是被妈妈尊重和信任的受伤小男孩放在和妈妈(乃至其他异性)的关系里,交给妈妈负责。但真相是,妈妈就是这样的妈妈,妈妈就是用干涉和唠叨的方式来爱儿子的妈妈。男嘉宾这些年就一直在要而不得中受苦。
于是也会看到,男嘉宾一直以来对妈妈的挑剔、不耐烦并不是因为他不孝顺妈妈不爱妈妈,只是这个需要尊重和信任的内在小孩在发声。
男嘉宾如果看清了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之后,就要开始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怎么做呢?
比如当妈妈再给自己介绍对象,但是男嘉宾觉得女孩在外地,于是不想联系,妈妈的焦虑就会被触动,就会质问男嘉宾:你到底想怎样?是不是打算不结婚?
这时依然要让那个觉察的清明的自己出现,而不是又第一时间让红尘自己做固定反应,一听就很生气很烦,就觉得妈妈看不到自己在努力,又掉进烦躁的情绪里跟妈妈产生对抗。
觉察的清明的自己首先会听懂妈妈在表达自己的担心着急而已,担心儿子不结婚,希望儿子早点成家生子。这一点和男嘉宾自己的希望和想法一点都不冲突,男嘉宾就可以对妈妈说:妈妈,你别急呀!你放心,我不是不婚主义哈!我只是不想跟外地的女孩去相亲,不成吧,浪费两个人的时间,成了吧,更麻烦!武汉这么大,难道你儿子还找不到一个本地的女孩吗?而且我其实也有在接触女生,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见面相亲而已,我喜欢自然的接触和了解。
当男嘉宾不再习惯性对妈妈说不,而是多表达自己这里的是,跟妈妈间的冲突会变少减轻,不再花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去对抗和改造妈妈,在和异性的交往中,挑剔也会慢慢减少,更能接受对方的如是样子,在跟妈妈完成分化的同时,一个更加独立和成熟的自己也会吸引到合适的另一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