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父母过度期待的孩子,你们都好吗?(42期学员韩雪倩——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07-07 02:18:16)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这一期节目的参与者女嘉宾让我非常的心疼。女嘉宾说到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这样的眼睛不仅来自于父亲,更多的也来自于母亲。

在之前的节目与分享中,女嘉宾已经觉察到父亲是盯着自己的学习,而现在则越来越觉察到母亲是盯着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事无巨细的要求期待面前,女嘉宾既没有空间发展自我,也没有力量面对这些期待,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都不属于自己,想要把生命还给父母。

我一边听着女嘉宾颤抖哽咽的哭诉,一边感到无尽的哀伤。

很多中国式的父母,对待孩子只有道理、原则、标准、要求,往往又习惯于采用否定、指责的高压互动模式,即使父母觉得自己这里有很多的爱,可是孩子一定先感触到的是一个没有生命温度和暖意的父母,这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糟糕的体验。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孩子所能够感受到的温度与感触其实是父母在给予的。

父母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轻则让他迷失自己,重则酿成悲剧。父母的过度期待,背后隐藏的都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而怀有的美好初衷。但是事实上,承受着父母过度期待的孩子,非常的痛苦。

美国的一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曾对来自父母的过度期待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尽管父母将这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作为自己对孩子的爱的表示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过度期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孩子被他人拒绝时感受到的完全相同。

这种期待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对现在的我不满意”,或者说“现在的我离父母的要求还很远”。也就是说,孩子所感受到的,和父母的设想截然不同。父母设想的是那个梦想成真后的孩子,而孩子看到的则是一个百般缺陷、漏洞的自己。

一个被父母过度期待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出口、一条出路,一个认识真正的自己的出口,一条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出路。

和节目中的这位女嘉宾一样,我也拥有一位面面俱到无孔不入的母亲。

我曾经心平气和地多次与我的母亲探讨,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别人去做对你而言是可以接受的,而我去做就是坚决不可以的呢?

母亲给我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多少次,我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为什么我要是“你的”女儿?如果我可以选择,我才不想要当“你的”女儿!

年少时的我感受到的永远是母亲对我永无止境地吹毛求疵,只是很多年以后我才读懂了自己当年的心声,无论我想与不想,我都是母亲的女儿,但是除了我是母亲的女儿以外,我更想要成为我自己,我更迫切地想要活出属于我自己的力量!

我原以为,亚新老师会带领女嘉宾去看到父母的过度期待下自己的性格特性,比如努力、踏实、善良,并拥有父母期待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穷尽一生的尽力之爱,但是最让我意外的也是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亚新老师并没有着急让女嘉宾去看到和转化父母的过度期待,且重新定义自己的自我价值。在意象出现之后,相比于对意象的感受和处理,亚新老师花了更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女嘉宾真实真诚勇敢如是的表达自己。

这就像是让一名久病卧床的病人从一场黑暗虚幻的梦境中醒来,起身坐立,去感知自己身体的重量,从骨盆到脊柱到颈椎,哪怕感知到的身体每一处依然是瘫软无力的,这样的瘫软无力便是真实的起点。

真实勇敢的表达,对于这位女嘉宾来说,是成长中尤为缺失的部分,更是与父母的关系最真实的起点部分。

发现父母的不完美,才是来到了真实健康亲子关系的门口。

梦碎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你却也拥有了一种别样的可能性,即你会拥有不完美但真实完整的父母生命,和来自他们的爱。

祝福和祈祷这位女嘉宾,从父母完美的期待中醒过来,让父母的人生“如他所是”,也让自己的人生“如我所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