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味」太重,是关系破裂的开始(壹点灵心理)
(2025-04-15 14:40:07)分类: 婚恋关系 |
“你怎么和我妈一样,管东管西的?”
朋友被老公这话气得够呛。她只不过提醒一下他:
要变天了,衣服多穿一件;
豆浆在保温杯里,记得带走;
纸巾拿了吗?还有千万别忘记带伞……
明明是善意提醒,却得了个“事儿妈”的评价,朋友觉得很委屈。
可我们都觉得:她对待老公确实太过“体贴”,已经到了每天都事无巨细安排的程度。
老公也觉得“过了”,但她认为,自己是为他好。
这让我想起最近的热梗:妈系伴侣。
很多情感博主都在谆谆告诫:“想分手离婚,就给他当妈”、“千万别当妈系伴侣”。
可还是有很多人都像朋友一样,喜欢在关系里“当妈”。
为什么会这样?
又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局呢?
01、
老公不知道怎么回同事、领导的信息,她亲自帮他一个个回;她一天会给老公打五次电话,报行踪、报位置、报跟谁在一起;财政大权交给她,婆婆生病了,老公想买点补品,还得找她“提前透支”几百块零花钱。小到为人处世,大到辞职换工作,小乔非要确保“一切尽在掌控中”。去年,老公瞒着她借了10万块,她发现后审问,老公支支吾吾说不清楚钱花在哪里了。这让她大发雷霆,觉得这男人不能要了,甚至预约了流产手术,准备打掉已经两个月的身孕。我问她:“你这么生气,是因为他瞒着你借钱,还是因为他说不清楚去向?”小乔想了想:“都有,我就是觉得他变了。”他变了,言下之意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一些行为脱离了她的掌控,这让她恐惧、痛苦、失望。这也是她想结束关系的根本原因:她在亲密关系里,只想要一个听话的“宝宝”。他不再听话,她无法继续给他“当妈”,这段关系对她也没有价值了。
02、“当妈”的三种心理动机
我观察发现,小乔很享受“当妈”。她曾说:“我有一天忘了做饭,到家发现他饿了一天,连方便面都不会煮。”看似抱怨,其实是在“撒狗粮”。老公什么事都依赖她,让她觉得特别满足。但这种满足,只能带来浅层的愉悦,无法带来深层的踏实感和安全感。所以,当老公不再依赖她,她反应很大,甚至伤害自己。小乔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满足安全感。关系里,“当妈”意味着绝对的主动权。身为妈妈,掌控全场,是理所应当的,“儿子”只需要服从就好。老公这个“儿子”不听话了,她就转而控制肚子里的孩子。Shapiro等学者研究发现:
控制欲强大的人,内心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有着巨大的不安全感,只有通过“绝对控制”才能对抗恐惧,获得安全感。
控制欲的内核,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她对亲密关系有强烈的不安,“当妈”,能让她感到安全;一旦当不了妈,她就会被恐惧打败,从这段关系里逃离。
除此之外,小乔会“当妈”,也是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感到自己“被爱着”。从小,小乔就是家里“多余”的那个孩子。妈妈疼爱哥哥,爸爸疼爱妹妹,她必须拼命表现自己有用的一面,才能得到父母的一点爱。因此对她来说,被需要=被爱。她的老公是个妈宝男,结婚前什么事都依赖妈妈,结婚后什么事都依赖老婆。他不具备独立能力,习惯了依赖别人,被他强烈的需要,让她强烈地感到自己被爱着。而同时,她迫切追求付出的馈赠,比如自己事无巨细照顾老公,他会怎样回报她,一定绝对不会离开她。但研究发现,这种过度的付出和帮助,只会形成一种扭曲的“依赖共生”关系,不会真正让关系变好。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不再“被需要”,得不到回报,关系就立刻瓦解了。 另外,除了控制欲和被需要,小乔心里还藏着第三个动机:潜意识习惯。天天给老公做饭,小乔其实很累。但她的妈妈就是这样照顾爸爸的,耳濡目染之下,小乔潜意识里觉得:经营关系就只有这一种方式。人的潜意识像一个“框”,所有言行都可以在这个框里找到出处。不会做自己意识不到的事,也不愿做潜意识里没有的事。所以,除了天天给老公做饭,她其实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才能经营好这段关系。哪怕她从身边已婚朋友里,学习到一些其他经营之道,也会自动忽略无视。因为从小到大的经验告诉她:女人爱一个男人,只有一个方式,就是给他当妈。
03、停止“当妈”从照顾好自己开始
爱,不是无止境的“当妈”;而是在一段健康的系里彼此成就。
为此,我们先要培养“健康的自私”。
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自私”:
有适当的人际边界;会做很多自我关怀照顾的事情;认为自己的需求是理所应当的;
允许自己享受,并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可以这样做:
照顾伴侣时有点累,想休息。
不要谴责自己“自私”,而是分清楚:
“我休息是为了更有力量去经营关系,出发点是为两个人好,而不是只为了我自己。”
或者告诉自己:
“我是我,他是他,一口一口喂他吃饭本来就不是我的任务,对他也不好。”
这样一来,我们心里的指针会慢慢从过度关注伴侣,转为适度关注自己。
然后,建立平等的关系。
问问自己:
“如果我付出这么多,得不到任何回报,只因为自己开心,我还会这样做吗?”
要是答案是“否”,那么,你们的关系就有一些不平等。
你并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TA,“当妈”也是为了掌握主动权,控制他,或者索取回馈。
这些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放下“当妈”的执念,懂得权衡:
什么时候可以当一当对方的妈,在他脆弱时给与母爱;
什么时候不能当对方的妈,比如当他处理自己的人生议题时,我们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给他足够的自由和信任;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当妈,也可以不当妈,这时,多做一些虽然得不到回报,但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是最好的,比如两个人一起手牵手散步。
这样一来,关系才能相对平衡,而在这之上,深厚的感情基础便能慢慢得到积累。
最后,培养一种真实的安全感。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研究员研究发现,当伴侣对你说这句话,能让你快速感到被关心,从而产生安全感。
这句话就是: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研究结果显示,这句话能让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亲密关系有比较高的满意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个问题传递了一个细微的关心信号,安全感比较足的人可能察觉不到,但安全感较低的人会敏锐地捕捉到。
因此,当你觉得自己内在缺乏安全感,停止用“当妈”来驱散不安,而是告诉伴侣:
“以后每天,请你说至少一次这句话,然后耐心倾听我的回应。”
类似这样增强安全感的行为,还有:多说一些自我肯定和支持的话;多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被照顾的事;阅读心理学书籍强大内心,等等。
写在最后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允许两个人轮流做小孩。你们可以自由地、放心地、展现出自己幼稚的那一面,来修复童年时期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到的缺憾。但不管是妈味女友,还是爹系伴侣,长期不平衡地给予或索求,都会让关系摇摇欲坠。所以先养好自己,一个人内心是充裕、滋养、安全时,自然能够好好去爱另一个人。无论恋爱还是结婚,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自己强大了,才守得住爱情,守得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