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聚,随潜意识的流动疗愈孤单(李雅蕾——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5-04-10 15:57:37)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寂静、孤独,在诗与影像里是凄惶又唯美的。

人们对孤独的态度是多样的,会赞扬,用享受孤独营造自给自足的自洽;也用孤独表达一种气质,清冷单薄的、遗世独立的。

或许,对孤独的多样的态度是在应对畏惧,也可能是,我们拿孤独没有什么好办法。

如果你体验过当内在孤寂泛起时,那种被死水笼罩的绝望感,就会知道那种感觉与诗意没有任何关系。

A是个一直很努力生活的人,除了工作有点忙,生活里的一切都很和谐。因为发展路径的变化,几年里换了几次工作,行业跨度也比较大,她渐渐发现此前积累的朋友们都不再联系了。这些朋友都是工作中认识的,工作领域交集消失后,关系也随之流失了。

好在身边还有很爱她的男友在,男友很包容,小A可以在他面前自在做自己。新换的工作,小A和同事相处得比较吃力,工作的圈子里也没能发展出新的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小A辞职了,在开始下一份工作前短暂地在家休息。

某一天午觉睡得有些久,醒来已经是傍晚了,家里没开灯,也没有人在,天边仅剩的几丝亮光凄惨地散在地上,小A坐在昏暗里嚎啕大哭。

“那一刻,我感到巨大的恐惧将我包围,我好像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吐槽的人,我震惊地发现生活里除了家人就只有男朋友了,而他也有些人际回避,我俩仿佛在汹涌的海面上乘着一只破船,抱在一起瑟瑟发抖,这种感觉非常绝望。”

“就好像,他救不了我,我也救不了他,我们最终都会溺死在水里。”

林语堂将曾写下:“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A说那一刻她感到自己和男友,与整个世界失联了。

你们有做过那样的梦吗?梦里仿佛是一片真空的黑暗,人漂浮在黑暗里漫无边际,没有声音、光线,也没有出口。

曾经有朋友说梦见自己在宇宙中,无法找到地球的坐标,飞船在宇宙中漫无目的的航行和跃迁,焦虑又绝望地寻找着地球。还有朋友梦见自己在深海的潜艇里,随着洋流四处飘荡,拼命寻找回家的路。

无论是小A的困境,还是这些梦,似乎都在预示着成年人退回到了子宫里。黑暗的、有羊水包裹着的子宫,原本应该是小婴儿最安全的港湾,但当一个成年人突然被深层的孤独击中时,瞬间退行到子宫里的体验,会让人感到窒息,会想要拼命寻找一个有亮光的出口,也就是再次被母亲从产道挤出,获得某种象征意义上的重生。

这种程度的孤独,连接着与存在和死亡有关的恐惧,会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周围一片死寂,没有任何回音。

掉进虚无,自己与周遭关联的那个网破了,往下坠落时没有任何可以兜底的东西,就好像内在是一座空中的楼阁,维持漂浮的动力一旦断供就会往下跌落。

这可能是在说,我们内在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付丽娟老师曾说过,内心稳定方能承受不确定的世界,也曾在很多课程里都提到了自我的稳定、统整。这形同于人格的地基。

生活里我们很难避免极丧时刻的来临,比如遭遇一些突发事件,身边人或者自己生了重病、工作遇到重大挫折,又或者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可能都会踩到极丧的开关。

这时,自我的稳定,或者说“我感”的充足,能帮助我们应对这种突发的丧,或者是绝望、死寂的感受。有过这种体验的朋友会知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哪怕可能只有一个下午,或者更短的时间,激活的那种不安都可能是极其剧烈的。

我感是怎么来的?小婴儿是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他们用意义不明的咿咿呀呀、身体扭动、大哭来传递信息。我们会发现妈妈是个神奇又伟大的角色,小婴儿想要做什么妈妈好像不用人教自然就读懂了,小宝宝怎么样的声音是排泄了不舒服要换尿布,怎样的声音是在呼唤妈妈把脸转过来看着他,又是什么样的信号在说自己这会有点难受,妈妈和婴儿的感受是同步的,非语言的交流是顺畅的,这对婴儿来说是非常美妙的同频的体验。

小宝宝会觉得自己太厉害了,想要实现什么目的只要哼两声就行,或者挥舞两下小拳头。有时候甚至只是心里想一想,妈妈就出现了,乳房就出现了,可以在温暖的怀抱里饱餐一顿。

宝宝的期望和得到的结果是丝滑又顺畅的,好的感受是持续在流动的。这些好感受就像骆驼驼峰里储存的营养,当匮乏环境来临时可以维持骆驼的生存。小宝宝内在的好体验不断累积,偶尔不能如愿时也不会轻易感到受挫。

对宝宝来说,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它们是一团混沌,无法对任何感受任何情况命名,生活在一团恐惧之中,这些好体验,能帮助宝宝抵抗虚无,逐渐发展自己的心智和意识。这样的同频、抱持、完美的照料下,宝宝会发展出稳固的自体感,他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如愿。

但如果境况刚好相反呢?

宝宝需要自己去抵抗虚无,抵抗那些未知的恐惧。好的照料有时有,有时没有,也会让宝宝陷入迷茫,这些不可控、受挫、受阻的感受最终全部流回宝宝的心里,他没法消化,就一直留存在那。

成年后,遇到某种情境,那一团无法消化,甚至无法辨认的混沌就会浮出水面,让我们瞬间回到那个得不到回应的死寂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内在能够更加稳定,心里能有更多确认的感受?

很多人在陷入与周遭失联的死寂感时会想要回到人群里,找朋友吃饭、聚餐、唱K,想要用热闹驱散一个人待着的冷清的感受。如果身边有人在,并且是安全、稳定且接地气的人在,这种死寂的感受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我们能在人群里获得一些不同的体验,这就是曾奇峰老师一直在说的金句: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新的客体关系。这些体验不一定都是让人舒服的体验,但让人不舒服的体验也不一定都是坏的体验。

这种不舒服或许是新的经验在冲击我们旧有的认知,因此带来的不协调和冲突感。你看,曾老师说的是新的客体关系,并没有给这个关系增加限定词。

除此之外,为什么在人群里,或者和朋友、新朋友一起,能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有一个词叫镜映。

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妈妈是妈妈,甚至不知道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区别,这些感受全部混在一起,是在和主要养育者的互动体验中,逐渐有了“我”这个概念。

宝宝是如何感受自己的?是从主要养育者(通常是妈妈)的眼睛里看自己,也就是从妈妈的神情、举动、照料自己时流淌的情感中获得对自己的认知。妈妈,以及身边的其他人就像一面镜子,从这些镜子里宝宝通过他人对自己的不同反应来组装出立体的“我”的概念,比如:我是好的,我是受人喜爱的;又或者:我是不被欢迎的,我是被嫌弃的。

同样的,不管身处什么阶段,我们都会需要来自他人的镜映。我们从和他人的相处中不断确认在他们眼中自己是怎样的。自己看自己是有盲区的,在足够多的镜子里映照自己,能看见不一样的自己,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

如果这样的镜映是发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相互镜映的人是稳定、无害且对他人好奇的,那么这样的体验就会有治疗的效果。

这就是团体治疗。

团体,看上去是十来个人围坐一圈,彼此分享、交谈,其中有治疗效果的因子并不仅仅是能在团体中获得新的客体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带领者的干预下,这些交流是在潜意识层面的交流,团体里的一切,都是潜意识的流动。

一个人是怎样进入团体的,是主动找到的,还是他人推荐的,还是碍于人情的;进入团体后是想逃避的,还是兴奋地想快速展开的;在交流时是事事回应害怕冲突的,还是感到不爽犀利回击的;甚至从你进入团体后如何选择座位、如何开口、如何结束,这些全部都是潜意识的呈现。

而这些潜意识的呈现,才是真正能让我们看见自己是谁的关键。

在某个神话故事里,有一类特殊的角色是魔女,魔女能用魔法做任何事,但却改变不了自己家里的模样。乱糟糟的、布满灰尘的,一个响指就能清理好,但很快又会恢复原状。故事里说魔女的家是她们内心的外显,无法依靠魔法来改变,只有内在的桎梏松动,家的样貌才会跟着变化。

如果你在生活里感到压抑、窒息,觉得生活似乎越过越封闭,越走越紧窄,或许是内在的空间出了未觉察的问题。团体是一种特别的治疗体验,是能够在人格层面带来改变的治疗方式,并且一次团体产生的影响,或许会绵延很多年。就像在死寂黑幽的梦里,不断找寻出路时,参加团体或许能冲破黑暗,打开一个让光亮进入的缝隙。

由余晔和杨浩波老师带领的地面动力性成长团体已经开始招募第六期的成员,地点在武汉,第一轮会在20231111日开始。

团体会在安全、保密的设置中进行,每位成员都会先接受入组访谈,团体过程中带领者会把控团体的走向和发展的程度,为成员营造能尽情呈现自己的场域,充分体验和使用团体。

11月的武汉或许刚好过了小龙虾最肥美的时节,但螃蟹迎头赶上。武汉的馆子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夏天有点过分火热了,11月的温度正合适。

如果成长和改变像一次旅途,那一趟真正的武汉之旅未尝不是全新的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