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40岁,比起跟父母和解,我更建议你做这件事(梁脊)
(2025-03-12 18:02:21)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生活中,我经常听很多人说:
我的原生家庭太糟糕了,我一辈子也没法跟父母达成和解!
但如果不和解,就会一直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无法长大。
比如——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如今像个孩子一样,时常渴望受关注;
小时候被父母责骂,如今像个孩子一样,不敢犯一点错误;
小时候被父母管控,如今虽长大成年,却活成他们的翻版……
从某种意义来讲,
它就像一个「死结」,无形中限制着孩子成年后的自主之路。
这时,该怎么办?
日本影片《步履不停》,给了我们答案。
它讲述了:
15年前,主人公的哥哥意外去世,使父母失去期待。
此后,主人公努力「成为哥哥」,替父母承受痛苦。
最后,他却能跟原生家庭走向和解,活出了自己。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部劝人原谅父母的电影,那错了。
事实上,
他之所以跟父母和解,是为了完结「旧关系」,
更好地进入「新关系」,创造自己的生命。
他是怎么做到的?
活在「家」的阴影下
二儿子良多,从小被父母忽略:
才艺平平,成绩一般,两三次高考才进大学。
相比之下,他的哥哥纯平,则是家人的骄傲:
品学兼优,各门成绩都十分优秀,长大后打算像父亲一样,当个医生。
可是,有一天哥哥意外溺亡了。
哥哥去世后,父亲总是将「优秀的哥哥」挂在嘴边,用来衡量二儿子良多的人生成就,从而给25岁的良多造就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和痛苦。
诚如良多自己所言:
“一直把大哥挂在嘴边当作理想标准……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实在受不住父母窒息般的比较,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且一走就是十五年。
表面上,良多跟父母的关系僵化,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
但在哥哥的忌日,他又回来祭拜,同时承受父母的“冷嘲热讽”。
他的状况,如同很多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
想跟父母关系变好,又动不动就脸红耳赤。
想跟父母完全分离,又被他们的话语掌控。
这样的关系是怎么形成呢?
来看看它背后,有2个原因。
父母:让孩子「承受痛苦」
当家庭出现问题,但父母无法化解,就会采取迂回冲突的方式转移到孩子身上。
电影中,父母对于大儿子的死,心怀愧疚——
15年前哥哥去海边玩,母亲忙而没有陪去,才酿成惨祸。
所以她叹道:“他怎么不早点叫我呢?”
哥哥需要抢救时,父亲因为在外出诊而错过。
于是他抱怨:“这不能怪我,工作对男人有多重要!”
从侧面来说,他们始终没有接受孩子离开这一事实。
于是,就拿二儿子来承担父母的遗憾和痛苦。
良多在家时,父亲让良多把哥哥当「榜样」,在学业和职业上努力。
良多出走后,父亲则对他毫不关心:
“他这小子就会擅自离家出走。他自己的人生,我不想插手。”
在父亲看来,良多不能当医生,便不是「优秀儿子」。
看到这里,你会说:
良多逃出去呀,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也无法逃脱。
孩子:跟父母「主动联结」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认为,家庭出问题时,孩子会主动跟父母联结在一起。
换句话说——
首先,他要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生命中的一员,也要联结到原生家庭的归属感。
其次,他虽然从小被跟哥哥比较、被忽视,但一直没有停止渴望父母的关怀。
如同在小时候的毕业纪念册上,他写着:希望成为医生,和父亲一样。
因此呀,二儿子良多也就甘愿每年回家,承受父母的冲突。
可是现实中,他跟父母的联结是失败的。
因为父母给出的条件是:
你只有用哥哥的标准衡量自己,并超越他,才得到我们的认可和满意。
面对这个条件,良多不得不逃跑,跟父母闹得僵化。
综上,我们可以看见——
良多虽然离家出走,但内心忠于父母,两股力量不断拉扯。
对于原生家庭,爱而不得,恨而不能。
02
不幸家庭的后果
“长不大的孩子”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孩子想逃离原生家庭,内心又跟父母联结,结果会怎么样?
它会使我们变成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亲密关系,受限于原生家庭的样子
原生家庭模式,往往会衍生到孩子的亲密关系上。
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家庭中一些苦难,会使孩子不敢跟原生家庭分离。
电影中,良多离家生活15年,没有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因为在他心里,苦难像一个紧密的网——
对家庭内,他虽不被重视,还是每年给哥哥过祭日,跟家人联结。
在家庭外,他性格内敛,一直讨厌结婚,最终因母亲催婚才成家。
其次,良多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受限于原生家庭。
我们来看,良多的原生家庭是:
父母原本有个长子,但去世了,才给良多关怀。
而他的婚姻模式,则是:
妻子原本有个前夫,但去世了,才跟良多结婚。
你发现了没有?如同翻版。
总的来说,40多岁的良多一直像个“小孩”:
大伙有说有笑时,他不主动跟别人联结,自己躲在角落;
跟家长相处,他要么低头避开,要么跟父亲闹别扭;
而亲密关系的模式,也如同原生家庭的复刻……
总的来说,他很难以成熟的样子,跟人打交道。
事业发展,忠诚于原生家庭的意志
孩子表面上努力逃离,但内心忠于父母;那么长大以后,很难活得更好。
因为呀,他们觉得:
一旦我过得顺利舒服,就相当于把父母抛弃了。
这在事业发展上,就会形成两股矛盾的力量。
一方面,孩子尝试让父母认可,吃力地寻求突破。
电影中,良多是想“追上哥哥”的——
他资历平平,40岁中年失业后,转行去学美术;
最终成为了一名绘画修复师,收入不稳定。
但至少,跟父亲一样也是“医生”,为了“医治”画作。
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他也会自我否定,活在父母话语下。
电影中,良多说起工作的事。
这时,父亲突然质问:“工作够吃饭吗?”
面对父亲这样的“关心”,良多意识到自己不如哥哥,低下头躲避父亲的目光,内心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
他含糊地说:“刚好养活老婆跟孩子。”
其实这种感觉,也几乎伴随了他半辈子。
这15年来,他每次想在事业上奋斗、超越哥哥时,内心也会有一个来自父母的声音:
“你的这些努力,比得上哥哥那样当医生吗?”
良多总是感受父母话语的批评,对于事业发展,也失去自己的方向。
40岁依然浑浑噩噩,如同长不大的孩子。
何以长大?
踏出和解的「第一步」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
活在这么糟糕的家庭,良多太难了吧!
既无法逃脱,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
又不能长大,建立自己的关系和事业。
然而到了第十五年,他想主动跟父母和解,还真正做到了。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但细看下去,你就理解了。
今年,良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
如果说,以前回家,他是个「孩子」,常常被父母忽视和否定。
那么这次,他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纽带,身份也发生了转变——
不仅是一个「儿子」,还是另一个新家庭的「主人」。
具体有什么变化呢?
在新关系和旧关系中,他「看见」自己。
所有的成长,都是从被看见开始的。
电影中,父母翻出良多的旧物,给良多的养子看。
当他们看到,一本纪念册里,良多的理想是“成为医生”。
养子问了一句:“良多,你以前真的想做医生么?”
良多虽然羞怒地撕掉,但这一问,将他从前的自主意愿激发出来——
我从前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良多的父亲问养子:“长大后想做什么”,
养子说:“想做钢琴调音师。”
良多的父亲听后,鼓励他以后当个医生。
这一幕在良多看来,如同当初父亲将意志强加于自己身上。
他立马向父亲斥喝:“不要随便给他出主意好吗?”
其实呀,良多这是为曾经的自己向原生家庭控诉。
但这一发声,也意味着他的「存在感」渐渐显形。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源于他的感受被看到了。
良多发现:
我长大了,我能向父母发起抗议了,并且允许自己的感受存在!
处理矛盾时,新关系为先,旧关系在后
很多人一直长不大,是因为把「旧关系」放在第一位。
于是,矛盾就会在自己身边的关系中,不断呈现。
比如,电影中的「婆媳关系的矛盾」。
母亲特意给良多买了睡衣,却没有为妻子和养子准备。于是,妻子感到被排斥。
如果,良多以「旧关系」为先——
就会斥喝妻子的多疑,顺从母亲的意志,将矛盾压抑下去。
然而,良多选择以「新关系」为先——
安抚妻子的情绪,勇敢向母亲表示抗议,亲自捍卫亲密关系。
这也意味着,他开始跟原生家庭分离,成为一个健壮而有力的自体。
如果说,以前父母的话语太强大,使良多默默受苦。
那么,当他看到父母老了,内心的牢笼就会打开。
正如电影的一个晚上,邻居生病了,让父亲紧急出诊。
可是父亲帮不上忙,只能叫救护车。
这一刻,父亲不再是充满威望的医生,而是一个苍老的平凡老人。
旧关系中,父亲的「衰老」,反而使良多获得了成长的勇气。
电影还有一幕,一只蝴蝶飞了进了哥哥的房间。
母亲突然激动地说:“别开门放走!可能是纯平。”
她痴痴地望着蝴蝶,如同十几年来,执着于优秀的哥哥的幻象。
而良多极力将母亲拉回现实,他说:
“大哥就算活着,也不一定有出息啊。”
旧关系中,母亲的「痴念」,也让良多理性审视自己的处境。
这时候,如同心理学说的——
我们不能疗愈父母、家人、伴侣,但至少,可以从自己开始。
良多也渐渐对原生家庭感到释然,也决定先改变自己。
电影的最后,良多跟孩子、父亲一起去海边。
他跟父亲仍然有着深深隔阂,也讨厌父亲那副爱管别人的样子。
但三人走着,在石阶上,父亲落后了。
良多想到迟早有一天,自己走得比父亲更多更远。
所以这时候,他停下来看手机,等父亲走过,从身后照看父亲一小会儿。
此刻,他旧关系中的阴影正在褪去,也慢慢发生了和解。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疗愈呢?
我想,这又是另一段很长的路了。
我们往往寻求彻底而完美的和解,但现实中,很多真实的和解,只是浅淡的改变。
良多以后也会受原生家庭影响,但他能活出自己,这就足够了。
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想到武志红老师说过——
家之所以伤人,是因为彼此过度介入。
而家开始变得温暖,是因为允许分离。
我们跟原生家庭和解,不是看见他们老了,而强迫自己去接纳;
恰恰相反,
是因为我们要长大,所以放下了纠缠。
父母已在身后,但你的人生还长,仍要步履不停。
你会发现:
只要走出第一步,之后的路也能更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