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恰当的期待”是有毒的(周小宽)

(2025-03-04 15:03:09)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如果有一种期待,让你觉得你永远是不够好的,那么这种期待对你而言就是有毒的,是一种精神的污染。 

在我们朴素的情感里,“期待”往往等同于美好,是一种祝福。但在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诠释里面,在我们对心灵的研究中,投射给我们的种种“期待”究竟在我们的人格、情感和内心造成了怎样的结果?绝非“美好”两字可以简单定义。

持续的不恰当的期待会让你进入不断的自我怀疑和攻击中,不断活在挫败里,不断贬低自己,无法认同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低。

不管这个期待是来自于父母家族,还是你内化了他们的愿望后对你自己的期待。

无视你本身是谁,无视你的偏好和能力,无视你的价值观和选择,一味地对你投射着自己的执着的期待,那种期待是对你真实自我的“吞噬”。

比如你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考上名校对你来说是困难的,但你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才华和天赋,你的人生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但你的父母看不到这个,他们在你身上只能看到他们对你的目标。他们对你的期待就是你必须考上,不能有任何例外。他们不接受你任何形式和原因的不实现期待

在这样的感觉里,期待代表了什么?

这不是期待,而是一种必须被满足的要求。这是一种限制性信念。这个期待在不断告诉你,你如果实现不了期待,你就意义全无,你就不是父母想要的那个孩子。

在这个语境里,期待带来的不是祝福和爱。而是以爱之名传递的恐惧,焦虑、惩罚和执着。

真正的期待是一个基于真实的你,而产生的祝福。

真正的期待还必须包含对真实的你和世界的全然接纳以及理解。

祝福你实现那个期许,也永远理解假如你无法实现,你也是值得被爱的,你也是足够珍贵的,这才是带有祝福和滋养的期待。

“当父母生出了一个孩子,他们生出的是谁?”这是个值得一问的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关于这个问题,有一句很经典的答案。

她说,“我的父母可能觉得生出来的是庙里的菩萨。”

对于人格还不完整,停留在某个阶段没有往前发展的父母来说,因为那些未能完成的心愿,那些膨胀的自恋幻想,他们自己已经无法完成,也不可能真的完成。所以当他们生育了孩子之后,这些关于自恋膨胀的幻想就全部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当然就是“庙里的菩萨”,是来实现他们不断许下的心愿的神仙。

如果我们愿意去思考和体验,我们就会发现,确实是很多有着膨胀自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极高的期待,但他们并不觉得高。而这样的期待并不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对孩子的看见。有很多人是在这样的期待中长大的,而且至今仍然活在父母或者外界,对我们这样那样的期待里。 

个人的成长,内在的探索,边界的确立,人格的重新构建,逐渐认同自己是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人,认同有自己足够好的部分,看见而不是评判那些不够好的部分,去接纳这些不完美,大胆肯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也去包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让我们从那些打着引号的“期待”中活下来、活出自我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