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离家”,一种奇特的家庭模式(杨小阳——儿童心理课堂)
(2025-02-20 15:27:34)分类: 婚恋关系 |
01
以“青少年自杀干预”开场的电视剧《女心理师》,自开播以来,饱受专业人士诟病。
批评的点,集中于该电视剧“神话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
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观众,个人认为,电视剧不是记录片,在生活之上予以艺术化,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它把“心理咨询”带进了每一个追剧人的视野。
给深陷痛苦、苦苦挣扎的个人或家庭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通路——心理咨询。
心理师贺顿接待的来访者,可能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或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
被父母的婚姻折磨到意欲自杀的青春期少女,
从不拒绝同事却被同事一次次忽视的公司职员,因职场停滞与家庭矛盾患产后抑郁的二胎妈妈,被母亲控制丧失自我而暴饮暴食的年轻钢琴家......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每一个痛苦的心灵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独一无二的经历。
这段经历,若没有被看见、被接纳、被化解,随着岁月的变迁,不仅不会自行消失,反而会固化为潜意识深处一颗生锈的钉,在漫长的年月里,让人苦、让人痛、让人活得沉重。
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帮助来访者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成长自己。
与自己和解、与家庭和解,与世界和解,轻装前行。
02
从自杀危机干预到心理咨询,贺顿的初衷很简单——帮助到更多的人。
走到自杀边缘的人,大都背负了一根又一根压倒自己的稻草,经历了长期的痛苦与挣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无助、无力、无望感。
自杀干预,干预的是自杀行为。
这是看得见的。
看不见的是,自杀行为背后所经历的事件、对事件的看法与感受。这才是干预的重点。
所有采取自杀行为的人,都经历了一件或多件难以承受的负面事件,且对负面事件的认知是绝对化的、灾难化的。
以至于深陷其中,看不见天空的湛蓝,听不见花开的声音,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
自杀干预,仅仅是对自杀行为的阻止,真正的干预是一系列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照见,照见症结,化解它、安放它或切割它。
少女尤娜自杀的场所在学校,表面原因在同学矛盾。
实际上,症结在家庭,在父母的婚姻。
当一个孩子出现了严重的情绪或心理问题,不能单纯从一个点下定论,而应该从他生活的所有“关系”中寻找“病因”——他父母的关系如何,他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他与老师的关系如何,他与同学的关系如何。
多方呈现,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03
离婚不离家,一种奇特的存在。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维持了一个
表面的完整。
但这样的家,好比是张爱玲笔下爬满了虱子的袍子,外表华丽,内在早已千疮百孔。
父母的世界很大,装得下自以为是与自欺欺人。
孩子的世界很小,装不下冷漠无情与欺骗躲闪。
17岁少女尤娜,在学校与另一个女孩因竞争产生嫉妒与谎言,引发信任危机,试图用跳楼来证明自己。
为此,母亲威胁学校,若解决不了女儿的问题,将投诉到教育局。
在被告知女儿有自杀倾向,亲眼看见女儿被从泳池救出时,她依然坚持,女儿不可能自杀,导致女儿现况的根源在学校。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校、老师、还有另一个女孩,很可能要背负一条人命。
幸运的是,导演让尤娜遇见了心理师贺顿,她不仅帮助尤娜走出了心理困境,还通过专业技术帮助尤娜的父母重新认识彼此,看见双方的关系,看见他们努力营造的“表面上的和谐”对最爱的女儿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当夫妻感情严重不和,已经动了根基——离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昔日的家已不复存在。
此时,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坦诚告诉孩子,父母离婚了,将分开生活。
他们不再是夫妻,但永远是父母。
如果父母能够坦诚面对家庭变故,孩子是有能力面对的。
怕只怕父母没有勇气承担感情的破裂与婚姻的失败,却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让孩子生活在猜测、担忧与恐惧中,以致成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要知道,父母只是长大的孩子,也会犯错,尤其在面对感情和婚姻的时候,也有诸多为难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