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黄凯:留守和寄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Stella——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08-22 14:11:49)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他的留守经历与考上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广受关注和争议,也不禁让我们思考:与父母分离的、或者分离过的孩子,在后来的成长中,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母婴间的依恋关系,又在育儿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只要有分离,孩子就会出问题吗?
在中国文化下,亲子分离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我小时候还常常羡慕那些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的孩子,不用上幼儿园,父母把孩子送到农村,等上小学再接回来,没觉得这会有什么问题。
但现在,人们开始把视线放在原生家庭上,开始追溯早年经历对自身成长的影响,也有更多的父母愿意在育儿问题上投入。
并不是只要有分离,孩子就会出问题,通常是很多因素结合起来才会出问题,甚至是使问题放大。
首先是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类型,会出问题的孩子多半是比较敏感的,尤其是在幼儿期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照顾的。
其次就是寄养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是不是都对孩子很好。如果两边都不好是最糟糕的,这对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如果寄养家庭很好而父母是缺乏养育能力的,那么对儿童来说,回归家庭时的转变就是巨大的创伤。
最后,在孩子被寄养出去和回归家庭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让孩子能够适应,孩子回归时有必须哀悼的丧失,包括对之前依恋对象的失去,还面临重新建立亲密依恋的未知旅程。
分离不都是坏事情
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认为分离都是不好的。但其实,有些送孩子去寄养的父母,在做出寄养行为的时候是不具有抚养能力的,在孩子回来的时候,他们破坏性的养育方式更说明他们不具备抚养能力,或许他们把孩子送出去是更好的选择。
记得一个来访者说起她爸爸有暴力倾向,她家三个孩子都被寄养,她寄养的时间最短,她的弟弟妹妹都比她寄养时间长,他们在心理方面要比她更适应一些。
因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分离都是坏事情。对于不具有抚养能力的父母来说,能够把孩子寄放到有抚养能力的家庭中,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祝福。
值得强调的是,父母应该学习一些科学的养育技能,并且要对自身童年的创伤或者不适做出修正,这样才能在养育过程中让孩子最大可能的收益。
约翰•鲍尔比:关于寄养的建议
第一,大家应该做好准备再生育,要有计划。
很多父母并不喜欢孩子,也没有准备好要好好照顾孩子,就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然后让他们留守,这是何其残忍。生育应该是一件该付责任的事情,不是盲目的。
我坚持认为,媒体应该倡导负责任的生育,成为父母之前要评估自己是否在身体上、物质上、精神上具有养育能力,不然面对几千万留守儿童,多少咨询师都无法替代他们做孩子需要的有质量的父母。
第二,如果一定要把孩子寄养的话,还是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再寄养。
因为越小的孩子心智化水平越低,他们越难以理解父母为什么把他们寄养在别人家,或者父母为什么要离开,幼儿通常觉得他们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的离去在毁掉他们的这种自我感觉,他们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或者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父母在惩罚他们所以才离开。
第三,如果父母必须要离开,那么父母最好能让孩子提前知道自己要离开,以及什么时候会回来。
即使只有一方离开,对孩子也是沉重的打击,所以在离开前的交接和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给孩子找一个替代者或许能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孩子回归,或者父母回归家庭后,需要亲子之间的再适应,父母应该以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为主。
很多家长误以为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候未必是不良行为,而是父母看不惯的行为)就是爱,在孩子和父母没有建立足够好的依恋关系的情况下,这些矫正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接纳他们的,而且会认为父母在攻击他们而不是在养育他们。
和父母的正常分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独立,最后脱离父母的羽翼。
但是,和父母过早分离,而且分离时间过长,分离过于突然,是儿童无法理解的,这些都可能给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