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孩子好好聊个天(42期学员韩雪倩——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8-05 12:27:40)
分类: 亲子关系


听到这一期节目的时候,正以很小的音量开着节目音频,应二小姐的要求陪她入睡。

二小姐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和节目里的孩子年纪一般大。

听到亚新老师在我的手机里用温柔慈悲的声音和这位小嘉宾对话的时候,二小姐昂起头,睁大了圆溜溜的眼睛,把脑袋抵在我的枕头上严肃地对我说,妈妈,听到没有,以后你也要这样安慰我。不要总是等我生气了很久才来房间里找我说话。

我笑了,抬手摸了摸她的小脸说,我知道了宝贝,以后妈妈一发现你不高兴了就主动及时来安慰你。

二小姐顿时笑开了颜,用力地点头,嗯嗯!然后挽着我的手臂,心满意足地睡去了。

二小姐口中“不要等我生气很久了才来找我说话”指的是每次她和姐姐吵架后,都喜欢把自己关进我的房间,在衣橱和床头柜之间的角落里坐下,蜷缩着身子在地板上画圈圈。等我发现两个孩子之间氛围不太对劲的时候才在这“老地方”找到她。

节目里的小嘉宾不仅年龄和我家二小姐相同,就连生活里发生的事情也如出一辙。

例如,当与哥哥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哥哥带着生气甩手跑了,小嘉宾自己收拾完了羽毛球拍子回到房间里,一个人生闷气。

在我们家,常常是二小姐与姐姐闹别扭后,带着满肚子的委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故意发出很响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生气,让我听见。等我走进房间的时候,二小姐就开始一声不吭,等待着我的安慰。

如果不是在武汉雅心学习了这么多年的生命成长课程,面对这样的场景恐怕我会不知所措,甚至还会劈头盖脸地把孩子说一顿,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赶紧去写作业,还坐在这里叽叽歪歪的。

不得不说,亚新老师教予我们的十二字陪伴步骤对于和孩子的沟通来说,简直就是聊天神器。

通常,我会在她的身边坐下来,告诉她,妈妈刚才听到你和姐姐似乎是发生了冲突,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听见你说话了,看到你一个人坐在这里,皱着眉头,嘟着小嘴,特别生气的样子,可以和我聊聊是发生了什么吗?

这样的开场白对于二小姐来说,简直百试不爽。每一次她都会吧啦吧啦地把姐姐的罪状一吐为快。我也会跟随着她的表达询问她,比如,所以在你看来姐姐这样的行为是没有尊重你的想法,对吧?又或者,你觉得姐姐没有看到你的好心,辜负了你的一片心意,所以你会特别生气,是这样吗?

说着说着,二小姐就会慢慢转过身来,把一条小腿架到我的身上。随着我对她的同理和共情,二小姐的情绪常会以最终爬到我的怀里要求我抱抱而收尾。

哭闹和语言都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情绪背后的感受被看见被懂得,孩子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情绪稳定的孩子不是被教出来的,是被爱出来的。

正如亚新老师这对这位小嘉宾的陪伴一样,聆听跟随,不疾不徐,与小嘉宾慢慢梳理和哥哥的关系,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和母亲的关系。外界给我们的反馈有时是正面的好的情感体验,也有时是不舒服的不好的情感体验,我们不必怪罪于外界,但我们可以看到并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

听到孩子的声音,不只是在嘴上说说心里想想,而是听到心里去,在乎她所有的真实表达,在乎她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想起在加入团队学习生命成长之前,我几乎是一个不会听孩子说话的聋子。

曾经的我,在教育内卷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何曾又真正反思过自己给孩子灌输的价值观。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靠读书和学习改变了命运,青年和壮年时期靠努力工作正在实现奋斗目标,也因为社交的局限性,就曾狭隘地认为,孩子就应该像我一样也走这样的路。

我与孩子间的对话,可以说不是在改造孩子的行为就是在试图改变孩子的价值观。

我们大人经常以为自己理解孩子的意思,但其实根本没有“倾听”他们。我们关上了耳朵,却张大了嘴巴。我们只顾着说,只顾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观评判,却没有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真正的原因。我们以为陪伴就是要有大量的时间待在一起,却不知道,当你的肉体和他同处一个空间,心却伴着手机、工作、你的思维定势,你带着“大人都是对的”信条,对孩子而言,那不是陪伴。

一个“不会听孩子说话的聋子”有时是一个“有心无力的聋子”。

比如,和我对二小姐生气时给出的陪伴不同的是,孩子的爸爸常常给出的回应是,好了好了别哭了,赶紧收拾收拾,我们可以出发去吃烤肉了。或者,干脆威逼利诱,说到“宝贝,如果你不生气了,今天晚上给你多玩一小时的蛋仔派对!”

通常我听到孩子爸爸这样说都会感到好笑,并不是说这样的陪伴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我看到爸爸似乎对于孩子的情绪也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于是就希望通过转移情绪的方式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尽快“消灭”。

一个“不会听孩子说话的聋子”有时是一个“心不在焉的聋子”。

记得大小姐小的时候常常和爸爸交流得不太愉快的时候就来向我告状,嘟着小嘴说,妈妈你看我画的画,我给爸爸看的时候爸爸头也不抬一下,就说了一句“嗯”。这时孩子的爸爸通常是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听见大小姐这样一说,就像是犯了错误被人揭发了一般,说到,宝贝过来,让我再看看。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我对孩子的陪伴方式比爸爸更优秀,因为我时常觉察,自己有时当起聋子来是比前两种聋子更加可怕的——一个“别有用心的聋子”。

比如孩子晚餐时常常对我做的菜赞赏有加,会说到,妈妈你烧的汤真是人间美味!曾经我几乎想都不想就回应孩子,“好的,那你快吃,好吃你就多吃一点。”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塞满了自以为是的速率,只希望孩子用最少的时间达成最大的效用。殊不知这样的“别有用心”却让我错过了一个孩子面对美食的天然纯真的欣喜和对厨师妈妈的感恩之情。

在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心意情爱之前,贸然给出评判、建议、甚至是鼓励,其实都不会被孩子接受。

当我放下自己的观念、认同,甚至放下自己是一个母亲的标签,只是静静地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安心地看着孩子们一切的发生和表达,我就拥有了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美好当下。

而对于孩子而言,得到心理上的理解,情感上的滋养,心灵上的共鸣,对于生命成长无比重要。

衷心祝愿全天下可爱的孩子们都有节目中这位小嘉宾的福气,拥有一位像亚新老师这样能够说说心里话的朋友,更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们能够放下手机,和孩子好好聊个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