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4,160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人父母,原来感到迷茫是必然(胡慎之关系心理胡慎之)

(2024-07-08 18:38:07)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1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关注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都是我们家庭中的核心。因此,孩子的教育、未来,都是我们的核心。

我自己本身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孩子已经20多岁,大学快毕业了。另一个孩子正处于一个小升初的纠结状态。

我的两个孩子都还不错,我对他们也是非常认可的。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亲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对孩子的认可和妈妈对孩子的认可是不一样的。

爸爸赋予了孩子一个身份,爸爸对孩子的爱也是有条件的。而妈妈对孩子的爱,相对来说是无条件的。

现在很多人,对亲子教育、育儿方面都有很多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现在亲子教育类的课程、书籍非常多。可还是有人说,“很多时候,我们看了那么多书,或者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

如果从育儿或者亲子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似乎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跟孩子相处。

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总会有一些想法或者担心,觉得很迷茫。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问一下自己:

我是不是完全的清醒?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家长?

我们是不是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信任?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先很乖巧的孩子,忽然之间变得沉默寡言,或者跟我们起了很多冲突。

很多家长一下子就懵了。

有人说,“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需要经常斗智斗勇,完全是一部辛酸血泪史啊!”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和孩子相处了。

想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时父母可能也很忙,可是好像我们自己就这样长大了。

甚至说,我们夫妻双方都是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好像总是在学习上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甚至可以用 笨笨的 这样的词来形容。

这就是一种作为家长的迷茫。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不迷茫的父母呢?


2


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自我心理建设。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心力去应对的话,可能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会心力交瘁。

做心理建设,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承认:我也会迷茫,我也会有困惑,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不需要去做自我否定:

是不是就我迷茫,别人都不迷茫?

不是的。

我们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做父母这件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

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内心中,我们都想去做很好的父母,想补偿给孩子我们曾经缺失的童年。

对孩子的关注,是我们作为父母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包括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

有的人,在孩子没出生之前,就考虑到了他成年的状态。

甚至到了孩子30多岁,还在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着。真的,我看到很心酸、很辛苦。

有一句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这个词也许是我们一个【自我同情】的状态。

社会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歌颂着母爱、父爱,似乎那是应该被歌颂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就觉得自己好值得同情。

其实不是。

一个孩子的到来,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迷茫。

但是,我们要去孕育一个孩子,让他成长为一个不错的人,是需要付出的。

我们需要去接受新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去同情自己。

并且,似乎我们也能渐渐去接受自己在这过程中的迷茫了。

我们总是想要完美的结果,殊不知,完美其实是不存在的。

 

3


第二方面,我们所说的迷茫,其实是现在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或者叫整个社会的育儿氛围。

特别在大城市里,人人都在比较,里边也带着裹挟。

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会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同事给孩子报那么多补习班,别人的孩子都在进步,我们不动心很难。

哪怕一开始的时候,你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帮孩子规划过,但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这么做的时候,坚持初心就变得很难。

我有一个堂妹,她的孩子跟我的一样大。而她的孩子是从幼儿园开始就上补习班的,即使她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

当堂妹看到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她说:“哥你怎么这样?!现在每个人都给孩子报那么多班,你这样子,以后他哪有好的学校可以上?或者他被淘汰了怎么办?”

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作为我一个很亲近的人,堂妹的建议也会影响我的决策。

我也曾一度想过要不要让我的孩子去上一些补习班。

但是,那一刻,其实我的内心是有冲突的。这其实也是一个“被裹挟”的状态。

很多时候,关心我们的人会给我们很多不错的建议,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建议,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一种压力。


4


第三方面,我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有一个理想化的期待,包括我们自己对自己,也会有一个理想化的期待。

我们更愿意去做被歌颂的父母。

对孩子呢,也希望他们能在人群中是出类拔萃的。

所以,现在有很多“牛娃、鸡娃”之类的说法,社会上充斥着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很难不迷茫。

整个社会的风气、氛围就是这个样子。


5


第四方面,我们之所以迷茫,往往是因为亲子,或者说是育儿教育,它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

滞后性,意味着它是不能及时满足我们的。

比如说,我们对他所做的素质教育等,要呈现出结果,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合格的、称职的父母,孩子要到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告诉我们。

比如说,有的人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在孩子小时候对他教育得很好,所以孩子后来成为了社会的精英。

再比方说,一个孩子,他考上名牌大学,毕业以后,拥有了一份好的工作,拥有了一份好的事业,拥有了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后,他才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幸福感。

这些东西都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以后才会发生的。

这就是滞后性。


6


可是,即使我们知道最终会被满足,但是如果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夜长梦多”,那么我们也是会焦虑的。

就像有的人看到孩子这段时间不爱说话了,就会很担心他会不会像其他抑郁症的孩子,或者那些跳楼的孩子一样?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就会特别焦虑。

所以,迷茫,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非黑即白”、“非对既错” 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那么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就会下意识地去评判自己。

综上所述,一样样的东西加起来,我们想不迷茫都很难。对不对?

所以,迷茫,实质上是一种必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迷茫中间找到一线曙光,一线肯定,可以稍微的不焦虑一些呢?

孩子自身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会养出这样的孩子来?

焦虑伴随着迷茫,对失控的恐惧伴随着焦虑。

所以它是一个情绪的连接,是一个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