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43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崩溃的父母,是上了孩子的当吗?(刘纯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07-08 17:56:44)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01


一个妈妈,被一个时而上学、时而不上学的儿子折磨得反复横跳。

她跟我说:“刘老师,我觉得现在的自媒体写很多关于父母的文章,都有失偏颇。”

“怎么说呢?”

她很是愤懑不平:

“那么多人都在批评父母,觉得父母罪大恶极,尤其是妈妈。什么太控制了、太保护了、太情绪化了……我觉得这些文章大部分都不是父母写的,尤其不可能是青春期父母写的。都说做父母要放手,我难道不懂吗?可是当孩子告诉我,他在学校被老师针对、被同学欺负,告诉我他上学就像坐牢一样,我能怎么办啊?

我每天不是正在崩溃,就是正要崩溃。孩子难,我也很难啊。可是作为妈妈,当孩子告诉我他不想去上学、压力很大、人际很困难,我能怎么办?我能告诉他,外面就算是刀山火海,你也要去吗?

做不到啊,我是他妈啊。”


02


她说的这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个过程是否有父母的参与,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里没有故意,而是反应不良。

孩子的成长就像打怪升级,越往后boss越难打。上学了,需要注意力,需要守规则;长大一点,学业越来越难,需要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同时可能还要面对同学之间的冲突、被小团体排挤,遇到脾气不好的同学和老师,觉得紧张,人际相处的能力也需要提升。

这些麻烦,大部分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

很多孩子可以打怪升级成功,能发挥智力完成学业,也能够和别人建立比较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心智功能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不那么紧张、担忧、恐惧、无力,当孩子遇到麻烦,能够陪着孩子理解和思考,并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另一个相反的道路是:这个过程,会直接让父母崩溃。

例如,孩子回来说:今天同学欺负我了。妈妈听到这个直接气炸了,“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坏,人间败类”,当然也可能批评孩子,“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要么就是你太无能,要么就是你自己也有错”。也不排除有些家长直接找对方父母算账,去学校找老师、校长理论。

有些时候,父母的帮助是必要的,比如霸凌。

只是,很多情况下,因为父母过于愤怒或者担忧,要么就是指责孩子,要么直接就自己干了。孩子没有办法涵容自己的体验,父母也没有心智空间帮孩子理解和思考这个冲突和孩子自己的关系。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就无从发展。

而这个boss需要孩子自己来打。

一个孩子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如果得到支持、理解和信任,他就发展心智和功能;如果得到的是指责和大包大揽(潜意识代表着不信任),他就发展防御或症状。比如“这都是别人的错,但是我搞不定”,或者“这都是我的错,我应该避免”。所以一遇到冲突就卡住,就更容易遇到冲突。


03


为什么父母在特定的事情上,会适应不良、理智宕机?

最常见的一个可能性就是,相似的情境激发了父母过往的一些未被消化的体验。因为这曾经也是父母的困境,所以父母退行了,变成了那个愤怒、无助的孩子。

而父母过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会对孩子的情感、成长造成剥夺。

就像上文提及的“被同学欺负,不想上学”的例子。

这位妈妈的成长可能也有很多类似被欺负的经历。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职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女孩子在这样的成长道路上,要积累多少愤怒和绝望。

这些愤怒和绝望在孩子这里找到了表达出口,但是会给孩子带来混淆。就像小孩子摔了一跤,可能他自己就爬起来去玩了。但如果妈妈非常心疼地抱着孩子一直安慰,并且不让他去玩,孩子就困惑了。因为孩子可能是想玩的,并且摔跤的疼痛也可能是他可以消化的。

就在这无意中,妈妈的行为就对孩子的主体性造成了侵占和剥夺。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父母不应该成为被指责的对象,而是要成为被帮助的对象,因为父母可能是更早的受害者。如果父母有机会剥离这些浓烈的情感体验,在孩子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母性和父性的功能就不会被情绪摧毁。


04


大家可能也熟悉精神分析特有的揶揄方式: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要改变一个懦弱胆小的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纠正他、批评他、贬低他,也不是允许他成为一个懦弱胆小的人,而是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懦弱胆小的人。

说的就是收回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区分开,增加现实感。

但这里有个非常困难的部分:内疚感。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痛苦不堪,对孩子会生出很多怨恨,希望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甚至想时光倒流自己当初就不该结婚也不该生孩子。

这个情况的另一面是:孩子出现问题,很多父母都学会了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带来内疚,就变得不断聚焦自己给孩子的伤害,并对这个伤害有过分的认同,不断地补偿、支持孩子那些不适应的行为。

内疚感使得父母无论多么殚精竭虑、付出了多少,多么纠结痛苦,都觉得自己伤害了孩子、对不起孩子、是个糟糕的家长。也可能会不断地向孩子道歉,整个家庭都无法行使父性的功能。

比如,孩子休学后复学,对很多家庭来说,这个过程都异常艰难。父母会想,他学业跟得上吗?能处好关系吗?会因为成绩被为难吗?他准备好了吗?我们会不会太残忍了?

所以,为人父母真的太难了。父母需要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途径,去思考和消化这些内疚,减少过分的担忧和补偿,让自己和孩子的互动逐渐有温情也有边界,支持孩子的心智发展。

能帮到自己,才能帮到孩子。


05


鉴于这样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就能知道,“别管,离孩子远一点”,这句粗糙的话为什么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是给孩子腾出一些心智空间,以免他的心智总是被父母的感受和情感所填满,没有空间去感受思考自己,更没有机会去调整自己。

文中开头的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一个神奇的发现:

“有一天,我去找他班主任,经过他的教室,困惑地发现他跟几个男生聊得眉飞色舞。还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下雨了,我去接他,发现他跟一个男同学勾着肩膀,一起躲在人家伞下面,谈笑风声。然后看到我,瞬间就拉下脸来。”

她问我:“这是什么情况,他的压力、他的苦闷是对我的私人定制吗?这是我独享的服务吗?”

没错,可能就是私人定制,也是对妈妈或者对整个家庭适应不良的反应。

一个有用的做法是:让孩子置身于更多的关系中,并刻意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是默默地看孩子和别人的相处,去听别人的反馈,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其他的关系,重新整合自己对孩子的认识。

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你眼中自己不是自己,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这句话也许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你的孩子是你,你是自己的父母,会怎样?

很多人说,如果我的爸爸妈妈像我这样保护孩子,像我这样支持孩子,像我这样为孩子付出……我一定会少受很多苦,一定会发展得很好,一定会充满感激……所以,在某些时候,为人父母的方式,可能都是为了儿时的自己。

可是孩子的成长经历可能和我们完全不一样。那么,他想要什么呢?

这可能需要重新发现一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