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的宁静从何而来(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6-24 12:44:05)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并且相信,人生就是一趟单程旅行,每个生命降生的那一刻,唯一确定的就是终有一死,无论一天即一生的蜉蝣还是不可语冰的夏虫,神龟虽寿,犹有尽时,万物都是向死而生。
但贪生怕死一直都是人类的通病,少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烈士和勇士被我们景仰,科技越来越发达,医学越来越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抗拒却有增无减。
一位《今晚我和你》的老听友,也是一位癌症患者,从最初患病时的害怕—不能接受—想治好,整整12年里经过多次手术和化疗,她终于开始接受真的治不好的现实,关键是身体实在折腾不起了,不得不学习接纳死亡。但真要面对死亡,她又心有不甘不舍和害怕,于是第四次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跟亚新老师请教如何宁静地面对死亡。
她说:最近两年出门散步,我时常会关注路边树上掉下来的落叶。看到金黄金红的树叶,会忍不住拾起来,爱不释手,会带回家。我看到,树叶刚落下来时,叶子是柔软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接下来,第二天,第三天……颜色越来越暗,叶子也越来越硬,直到枯萎,一捏就碎。我也会把枯萎的树叶捏碎,撒入泥土,感受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归入泥土的过程,就像感受一个生命从逝去然后回归大自然的过程。过程中,有欣喜,有失落,有无奈,也有哀伤,也让我感受到生命回归自然的宁静。我喜欢这种宁静,我想找到这种宁静,可是,面对我自己,我似乎又不知道如何找到这种宁静,所以我想求助亚新老师。
听着她的讲述,既心疼和心酸,也让我无比感慨,当我们遇到问题,不管是解答一道数学题,还是宁静平和地接纳和迎接死亡,我们都习惯性地想从别人那里找到一个办法和答案,似乎只要知道现成的“怎么做”,就万事大吉可以做到一样。我们却忘记了一个小学生再怎么教也难以直接解答微积分,必须从加减法和四则混合运算开始,而所有的人生课题,即便有最终极的方案,也要匹配具体的人,再高明的办法,也需要你自己来承接来运用,如果你不会开车,给你最豪华最先进的车,也毫无意义。
佛陀和很多先知早就参透了生死,看到了宇宙和生命的实相,若真有普度众生这回事,这位女嘉宾也不用一次次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了。
别说面对死亡这样的人生课题不是一个办法就能解决的,就说一个纯粹关于技术的故事吧!
德国出生的美籍电机工程师斯坦门茨,20世纪初期移居美国,在一家小公司里任职。这时,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许多人两三个月也修理不好,无奈之下请来了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仔细观察,两天后查出了故障原因。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圈就好。”人们半信半疑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确实出在那里。修理这台电机,斯坦门茨的报价是10000美元。老板请他列一个费用明细,斯坦门茨写道:“用粉笔划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照付了,并且重金聘用了他。
你看,划一道线很容易,但知道在哪里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你必须成为那个知道在哪里划线的人才可以!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总是直接奔着办法和答案去,但是当我们个人能力不够的时候,再好的技术和办法基本都是用不上的,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死亡这场人人都要过关的考试更是如此,不管你背了多少部经,懂得多少人生哲理,平时表现的有多么的达观和洒脱,死亡是一面照妖镜,真正来到死亡面前的时候,就会照见我们所有的自欺欺人,呈现出我们有怎样的生命容器,在怎样的生命层阶,是怎样的生命状态,具备怎样的生命能力。
作为身体尚且健康,暂时没有遭受疾病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我,对这位真实谦卑诚恳并带病坚持进行内在探索和生命成长、不断在面对疾病和死亡功课的女嘉宾,充满了敬畏和敬重,同时也让我更加笃定——余生要始终将生命成长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命容器,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锻造自己的生命质地,回归到生命本源,体验到生命的实相,而不是死到临头才临时抱佛脚。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在意识层面修正关于死亡的认知偏见,打破思维局限,学习和掌握终极的真理和规律。
为什么我们对死亡如此恐惧和抗拒,因为死亡对我们不仅是未知,而且我们对死亡非常的无知。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当我们活在自己狭隘甚至错误的认知、经验和判断里,将一切自己没有感受和体验过的都视作不存在,就会始终活在自己的“认知牢笼”和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因人而设的“信息茧房”里。如果不保持足够的开放性,我们就终其一生都是一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傲慢自大的井底之蛙。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终生学习和终生成长,要十分警惕从小到大先入为主的教育所形成的“认知闭环”,局限在某种单一的主义和自以为的正确中,要主动打破思维的疆界,追求最高的真理和宇宙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
尤其是关于死亡,除了极少数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大多数人无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死亡,那么多学习那么多阅读关于死亡的各种实证和哲学宗教以及文学方面的书籍,在认知层面更加整体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一些先知先哲和其他生命关于死亡的研究和探索以及体验就尤为必要。
除了《与神对话》系列、《西藏生死书》这样的灵性和宗教色彩的大部头之外,即便像我这样没有理科背景的小白,也可以阅读《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宇宙的琴弦》等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还有关于高能智慧的《海奥华预言》等。有一位专门研究“濒死体验”的哲学教授雷蒙德.穆迪,因为对“濒死体验”的研究,1988年在丹麦获得了“世界人道主义奖”,写过一本《死亡记忆》,他研究了一百多个濒死又回生的个案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活着的意义,是爱和学习,这跟做前世回溯的魏斯博士的实证体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魏斯博士写了《前世今生》、《回到今生》等一系列的著作,大都有中译本。文学作品就更多了,比如尼尔·盖曼的小说《坟场之书》,我的关于死亡的书单里还有一本关于临终关怀的日本小说《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作者的名字和主人公的名字我都不认得,但是不妨碍那些带着下午茶味道的文字陪伴过我的地铁时光。
比如这位女嘉宾已经在一次次的参与节目和大群陪伴中,体验过与死去的在另外时空的父母和爱人进行对话,体验过跟已经离开人世的父母和爱人的重新连接,体验过在所谓“失去”之后的真正拥有,她其实已经体验到了死亡只是生命进入了一种空性的存在,生命之爱并未也不会消失和离开。
她也在一次次的节目和分享中,看到了自己对儿子的不舍来自于对于儿子失去父母之爱的心疼,感受到自己的不舍背后是一个母亲是对儿子深深的爱,那么她其实已经体验到了很小父亲就离世的儿子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失去爱;如果儿子能进入空性的状态跟父亲连接,也一样可以体验和拥有空性状态的父爱;而且在现实层面,父亲走了她作为母亲依然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给出爱,爱儿子爱孙女,还有其他人比如儿媳和孙女也加入到了爱儿子的行列,所谓失去只是爱的主体在进行更替,爱的形式在进行转化,爱的本质并未改变也从未消失。
如果上过武汉雅心的“我们都是爱与被爱的生命体”的支持团队,她还会深刻地感受到她自己和儿子以及每个生命每时每刻都活在巨大的爱与被爱的恩宠里,一呼一吸间都有来自阳光雨露空气的自然之爱,出门走路享受到了修路工人的爱,坐地铁有来自地铁建设者和运营维护者的爱,在菜场买菜则有来自种菜的菜农和卖菜的大妈的爱……
爱真的从未停止,永不止歇……
第三,在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分地燃烧,尽情地去爱。
请相信,我们不曾真正死过,但是,我们却未必真正活过。
这位女嘉宾渴求的安宁从何而来?她喜欢和羡慕的树叶给出了答案,树叶之所以活得绚烂,死得静美,是因为树叶将自己全然交给四季,在枝头的时候尽情拥抱阳光,迎接雨露,滋养大树,落下之后就干枯腐烂,与大地合一,继续滋养更多的树,树叶没有任何的控制,没有丝毫的执着,只是彻底地敞开,完全地交付,自然地去奉献和爱。
人只有两种基本情绪,就是爱和恐惧,二者不能共存,当你恐惧,一定是偏离了爱,当你活在爱里,恐惧就消失了,因为生命就是爱本身。爱过即活过,爱着即活着。在恐惧中不仅无法获得宁静,也无法真正地活着。我们无需摆脱和干掉恐惧,我们只需全然活在爱里。
总之,想要获得面对死亡的宁静,除了更新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意识层面知道生命的真相,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和恐惧,还要知行合一,穿越头脑固有模式制造的恐惧去感受爱给出爱,只有进入空性的心灵空间才可以,也只要进入空性的心灵空间就可以,心路就是通往空性的爱的生命本源之路。生命本源一直都在,心路也一直都在,宁静也一直都在,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路上看着人来人往,这是一条体验之路,我们得顺着这条心路一步一步坚持走,才能越来越靠近如如不动又生生不息的生命本源自己,于是我们就能在永不止息的爱里信永生也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