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不过柒年(小米——Diggme)
(2024-06-03 16:09:09)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关系 |
有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前一种人,回忆太苦,后一种人,现实太疼。
何为念,今朝所寄皆为念,或往昔所憾,或未来所期,
总之,必是当下不得。
天性非生来所愿,男女不能自择。
父母所育,柒岁前已有天命,得之你幸,不得汝命。
身体需要营养哺育,心理一样需要营养得以滋养,谓之心理营养。
【马来西亚】林文采博士提出的五大心理营养
0~3个月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4个月~3岁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4~5岁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6~7岁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心理营养》引文:“刚出生不久,有人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接下来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赞美、认同;到了六七岁有学习的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于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东西。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
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或不晚的问题,只要你意识到、发现了,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
如果因为缺失太多而导致问题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要给孩子称赞、肯定,告诉他“你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他有需求的时候满足他),以及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另外,把每种心理营养归入一定的年龄段,是为了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在特定阶段孩子最渴求的营养。实际上,这五大心理营养,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希望从爸爸妈妈那里充分获得。”
第一个阶段:无条件接纳与“我”最重要
这个阶段,有两个关键,一是无条件接纳,二是“我”最重要。
其实在母亲刚生育小孩后,因为身体分泌本体胺激素后通常是会对孩子非常宠爱的,身心提供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但是如果发现由于某种原因,母亲本身没有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一定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无条件的照顾妻子和孩子,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做到无条件的支持后,其实更重要的是真心接纳,有些女性可能会遇到产后的很多身心问题,这个时候如果精力放在了夫妻争吵,婆媳矛盾,那么孩子一定就会被疏忽照顾,同时由于对生育孩子后的身心状态都发生变化后,父亲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接纳妻子的改变,尽可能的稳定妻子的状态,实现家庭爱的温馨,相互传递能量。
当然,如果能够做到无条件的接纳,那么自然也会体现出仿佛你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体验。平时所有的优先权,都会向孩子倾斜,因此我个人强烈建议爸爸的陪产期应该超过3个月。这样对妻子的产后恢复和孩子的头三个月培育大有裨益。
甚至做个大胆的推测,如果生育后的头三个月,妻子和孩子都受到足够的照顾与关注,可以大大的减少日后的医疗维护,心理困扰,孩子教育等不小的开支。
笔者本身也是男的哈,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我知道很难做到这点,所以期望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也积极维护好身边关系,多给孩子寻找到“重要他人”角色,身心健康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家里有多个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扶持的,必定是会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阶段: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概念,在太多领域和场合提及,甚至已经成为常识认知。你需要安全感,我需要安全感,他(她)需要安全感,孩子需要安全感,大人需要安全感,老人也一样需要安全感。
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呢?
缺乏安全感的必然表现是焦虑。所以,反过来说,其实也可以把安全感理解为,身心舒适稳定,没有焦虑困扰。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
因为在心理独立这个过程主要是从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中独立出来,所以这个阶段妈妈的情绪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孩子能否顺利心理断奶的一个影响因素,妈妈给到孩子的安全感,一定要稳定且持续。
“一个情绪稳定温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时不时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就陪他一起玩。
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其次,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也是巨大的,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关系,尤其有些孩子几个月就会根据父母的关系做出反应,父母吵架关系不和,孩子会出现一些反应试图来修补这种关系,生病,捣乱都有可能,最直接原因是孩子生活的环境毕竟是父母提供的,而父母的关系直接营造着环境安全感,所以孩子在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
第三阶段:肯定、赞美、认同
经过头三年的成长,孩子大多已经有鲜明的个性,而无论头三年这个孩子是否足够顺利,他(她)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兴趣,喜恶,而毫无例外的,他们都渴望被肯定,赞美,认同,因为这是他们从被父母无条件接纳到被这个社会接纳的过程,尤其到了四五岁开始,父亲的重要性渐渐大于母亲,孩子更加需要父亲的肯定和认同,充满爱的赞美。
孩子在父母不断的肯定,赞美,认同中,把好的行为不断强化,确认自身价值,自信心不断发展,以至于未来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小,懦弱,或许是在他需要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的时候,我们疏忽了,过分的强调对比,讲条件,甚至翻旧账批评。
一句话:对幼儿园阶段的小孩,一定要,用肯定性的语言,赞美其进步的行为,认同他获得的成就。
第四阶段:学习、认知、模范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这个模范可以告诉他:遇到了麻烦,怎么办;遇到了疑惑,可以问为什么;当和别人意见不同时候,可以怎么做;种种现实而具体的问题,他都需要一个学习的对象,一个解释的助手。
父母一定要让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好奇不厌其烦,对孩子的学习对象有所斟酌,同时父亲尤其要担任孩子社会角色的一个引导者,面对具体的问题,父母的处理方式和建议,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特别不会与人相处,或者总是“捣蛋鬼”,那么一定要反省自身。
在孩子7岁之前,大人是如何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并且对孩子是怎样诠释这些事物和关系的处理方式,都是会被孩子学习成为以后走向社会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示范和模板。所以以身作则胜过耳提面命,好父母必然会有好孩子。
有的人,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拯救。
前一种人,出生太苦,后一种人,余生太痛。
何为爱,那便是父母毫无怨言的满足下一代,这份天然的归属感,愿你我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