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残等4种行为,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静夜听风—家庭治疗研究院)

(2024-05-17 17:18:42)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01自残,是孩子在缓解痛苦

 

“你出生那场考试是输了,你把高考当成一场考试,我不会让你输的。”

这是热播剧《鸣龙少年》中的一句台词。

主要讲述的是张若昀饰演教师雷鸣和心理老师桑夏,带领着一群“倒数”学生,实现高考逆袭,考入清北的励志故事。     

这部剧有青春、有热血,也饱含疼痛,剧中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沈耀。

他学习稳居全校第一,住着大别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本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同学不小心弄脏了他的鞋,沈耀策划了对同学的网暴和霸凌。让别人痛苦,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李燃误闯了沈耀的卫生间,发现沈耀用一个破碎的玻璃杯,割伤了自己,鲜血直流。

因为父母疼爱弟弟,他长期被忽略,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恨意。只能通过不断自残,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青少年中自残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学生有过自残或自伤的行为。

自残,不仅是内心痛苦的具象化,也是孩子对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用身体的痛苦去转移心理上的痛苦,希望别人能看到他背后的痛苦。

父母对孩子的敷衍,忽视,会让孩子陷入情绪的黑洞,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

斯蒂芬妮·斯蒂尔说:“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主要是由心理结构决定的,而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原生家庭。” 

孩子病了,根在家庭。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残的行为时,反思教育方式,找到背后原因,对症下药,情况严重时,寻求专业帮助。

除了自残外,还有这三种行为也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在疼痛,在呐喊,父母千万别忽略了!


02不配活,是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曾接诊过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女生。

父母花钱给她上补习班,补习班在教室外边等她,下课给她买吃的。

想到父母为她的付出,女孩却崩溃大哭:“我觉得我不配。”

孩子的话,让人震惊,让人心疼!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愧疚感?

源自原生家庭。

女孩觉察到:父母“投入”的背后,是有明确要求的,希望她考得好,希望她能出类拔萃。

女孩很焦虑,害怕她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觉得自己优秀,才有价值,活得才有意义。

当她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时候,就不配。

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只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孩子会过度关注成功,不能接受失败, 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状态。孩子内心被孤独感填满,会失去自我,变成一个“空心人”。    

当孩子发出言语信号,比如:“活着没有意思”“我不配活着”,“未来没有希望”,“很无助”,“没有人理解我”, “是别人的累赘”, 其实是在向父母求助,孩子渴望被理解,被接纳。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是能放下要求的。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告诉孩子:无论你优不优秀,我们都爱你。

让孩子在不断肯定中接纳自己。当孩子遇到挫败时,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爱孩子就是不断为孩子注入心理能量,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03发脾气,是孩子在表达内心的不满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一个热搜视频:

视频中,一个小朋友趴在地上放声大哭,年轻的爸爸妈妈站在不远处淡定地看着孩子的表演。

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来,也不着急哄孩子。而是冷眼旁观的看着,你哭你的,我们就看着的架势。 

很多人认为孩子发脾气就是要挟,他们可曾想过这个崩溃哭闹的孩子的内心感受。

孩子发脾气,是他最不可爱的时候。但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看似向父母施压,实则向父母求助。

孩子感到很挫败,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这个信号,没有给孩子提供帮助,反而指责孩子,阻止孩子发脾气,长此以往,不仅会关闭和父母沟通的大门,还会把无法发泄的情绪,变成对自己的攻击,通过自伤来消化情绪。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急着指责孩子,学会看透孩子脾气后面隐藏的真正需要,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父母保持情绪的稳定,才能平静地面对发脾气的孩子。给情绪崩溃的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把脾气发泄完,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你愿意倾听他,理解她,引导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读懂孩子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接纳和理解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化解孩子的脾气。


04厌学,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求助:孩子厌学,已经辍学,怎么劝说,都不回学校,该怎么挽救?

这位妈妈说,孩子今年14岁,极度厌学,她劝说无效,只得给孩子办了退学

孩子回家后,还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也不喜欢和别人来往,只是抱个手机玩,通宵都不睡。

为了帮助孩子重返校园,家长各种劝说,但孩子无动于衷,就是不肯回学校,家长焦虑又痛苦。 

孩子突然不想上学,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生理反应,—到学校就肚子疼,脸色苍白,去医院又查不出所以然。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

家长太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难以承受压力,只能通过逃避学习来减压。他们就会通过情绪、身体、甚至疾病来进行“反抗”。

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读懂孩子的求救信号,认为孩子是在给不想学习找借口。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女孩子烨患上了抑郁症,处在崩溃的边缘。

然而,当她告诉父母她生病了,父母却不理解,认为她不过是想找借口逃避学习。直到她的病情加重,疯了一样在家里摔东西,父母才带她去了医院。

孩子有厌学的征兆时,及时调整教养方式。先修复亲子关系,带孩子出去旅游,让孩子先休息,放松下心情。 

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孩子分析原因,给孩子提供帮助

放平心态,学会做减法,多鼓励孩子,看见孩子的进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


05看见和接纳,才是治愈孩子伤痛的良药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浮在上面部分是我们看得见的行为与情绪,冰山下面是我们忽视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内心深处积攒的焦虑或恐惧,会通过一些反常的行为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我们要读懂孩子“冰山下的需求

看见和接纳,是治愈孩子一切问题的良药

当脆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温暖回应。

看见孩子的苦,理解孩子的痛,让孩子紧绷的那根弦,得到舒展和放松。

用爱滋养孩子,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让孩子勇敢地乘风起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