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是一种痛,爱是解药(胡慎之)
(2024-04-07 14:43:47)| 分类: 亲子关系 |
留守儿童,是我关注的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我的初心很简单,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离开老家外出打拼。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通讯工具、各式各样的东西也没有现在发达,我跟父母之间的联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我父母在外一待就待了20年,有时候,春节也不回来。更多是我在暑假的时候去看看他们,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在这么长的留守时间里,我跟他们见面的次数是屈指可数,一起相处的时间也非常短。
我记得那一年正是我初中的时候,我个子长得很快。当时我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见到父母,我一个人坐着火车去见他们。
当我到达火车站终点的时候,我发现我妈在站台上等我,我叫了一声:“妈。”我妈没有注意到我。我想站台那么吵,她肯定没听到,又叫了一声:“妈。”我妈还是没理我,但是她看了我一眼之后,转移了视线,看了看别的地方。我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些颤抖,再叫了一声:“妈。”那个时候,我妈看着我,觉得我很眼熟,好像是她认识的一个人,然后突然就哭了,我也哭了,为什么呢?
因为两年前我妈见到我的时候,我只有一米三高,但是我妈在站台看到我的时候,我已经高过她了,她没想到一个孩子会长这么快,没想到只是两年没见,差点就认不出自己的孩子。所以那一刻,我跟我妈都哭了。
82%的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心与关注
留守儿童在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的成长经历中,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体验,会羡慕别的小朋友有父母在身边,会渴望父母的爱。
以前我在乡下留守的时候,要独自一人上下学,每当放学下起大雨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过来送伞接送,而我没有,只能孤零零等着雨停时;或是我在被寄养的家里受到委屈,给我老爸写信,而我老爸却跟我说:“一定是你有问题,要不然别人怎么会这样对待你呢。”我感觉到的是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爸爸根本就不爱我。
因为回信这件事,我有9年的时间没跟我父亲说过一句话,这是我自己的倔强。当然现在我跟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只是我留守的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一些不好的感觉。
在留守的一段时间里,我特别崇尚英雄主义,我喜欢跟力量很强又是别人口中的坏孩子一起玩。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受到保护,但是这些“坏孩子”可以保护我,即使他们会让我去做一些越轨的事情,我也会跟着一起去做,我那时差点就走上另一条分岔路了,我的人生也许跟现在就是天壤之别了。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根本原因不是我父母没有对我教育,也不是我在留守的经历里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而是留守带给我们心里的一种痛,需要去解决。刚好那段时期,跟“坏孩子”一起玩,是我正在尝试的解决方式。
所以其实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间,他们的内心缺少的是关心和关注,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或是父母内心里对孩子的感觉。
渴望爱的留守儿童与爱而无力的父母
很多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而这意味着孩子对父母有期待,但这种期待会带给孩子四个层面的压力,首先是来自情绪上不被理解的压力。
前面提到我留守的时候,曾经给老爸写过一封信,但是当时老爸回信的内容,让我感受到老爸对我的不认同,甚至是怪罪于我,这让我感觉到很气愤,此后9年,我跟我老爸没说过一句话。原因是我的情绪他根本就不理解,我觉得我很无助、难过、委屈跟悲伤。他没办法理解我,还对我加倍训斥,更让我感到异常愤怒。但是他是我的老爸,我没有办法表达我的愤怒。
很多来到我咨询室的成年人说:“我爸爸在我小的时候很忙,经常不在家,我就特别期待他回家。实际上,爸爸回来的那一刻我确实特别开心。但是话说不了三句,就会聊到学习,可是聊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产生矛盾冲突,开始争吵。”
这不是爸爸爱不爱自己孩子的问题,而是爸爸没有时间陪孩子,当看到自己孩子的状态达不到预期,爸爸心里边会有一种压力跟无措,特别自己的妻子还在说你看看你的孩子怎么样的时候,很多爸爸会用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可往往孩子会认同爸爸的这种严厉,这会让孩子觉得世界并不是很美好,身边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对我不太好,所以孩子需要反击。
当父母的情绪没办法自控的时候,父母最容易被孩子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受到父母严厉教育的孩子违法犯罪率更高。
在北京监狱里,开展过一个青少年犯罪调查。调查发现,那些父母从事教师跟医生职业的青少年,犯罪率要高于父母从事其他职业的青少年。原因也是这两个职业的父母,对孩子太严厉,而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情绪。
其次,是不稳定自我认知带给孩子自我不确定的压力。
很多职业是老师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更优秀,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优秀,那么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就无法认同。
父母无法认同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无法稳定地去认知到自己,也就是对于“我是谁”充满迷茫。
有的时候,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要不是为了自己,父母他们完全可以去发展自己想做的事业,而不是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风吹日晒,四处打拼,难得回一趟家,跟孩子不是在说一些体己话,却是语重心长对孩子道:“以后长大了,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啊。”
不曾想,这种方式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与影响,因为孩子不清楚自己对父母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自我认知到后来的落脚点就是我们自己的价值感。因此,孩子感受的第三层压力是来自价值感层面的压力。
我去过云南一个环境很苦的山里,那里有一个小学,总共24个孩子,大冬天的,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手都冻到通红,也一起跟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做饭。
我问那个小女孩:“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很辛苦?”
小女孩说:“不辛苦。”因为她的爸爸妈妈相信女孩可以照顾好自己,而女孩也确实很好地照顾了自己,作为一家人,她们都在为自己家庭的未来奋斗,所以小女孩是有价值体验,她觉得自己对家庭、对父母都有贡献的。
当我们选择了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就不要去忽略孩子的贡献,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可怜,那孩子会没有价值感的。
父母不用去同情自己的孩子,更不要去同情自己,这是家庭教育里父母最大的忌讳。相反,父母要看到你们跟孩子是共同在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最后呢,孩子内心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不匹配,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
如果渴望之后得到的是惊喜,对孩子来说是幸福的;可如果渴望之后等到的是失望,那则是委屈跟绝望。
所以父母跟孩子之间若是许下某个承诺,达成某种契约,一定要去完整地执行,不能去欺骗孩子,要真诚地去对待孩子,无论你跟孩子是否每天都待在一起,真诚以对都是不二法则。
父母千万不要耍孩子,说过的事,就要去做到;答应的事,不能说反悔就反悔,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守信。
留守儿童的很多压力都是来自父母与对父母的期待,我相信,父母也想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但很多时候,父母会感觉到有心无力。
这种有心无力是因为愧疚,当父母在为家庭奔波,从而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或者破坏跟孩子之间的契约时,我们会产生愧疚感。因为亏欠,只能通过补偿来完成,所以很多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会买很多礼物给孩子。
还因为我们对孩子有不合理期待。当我们越缺少跟孩子的相处与联络,就越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也就越会对孩子产生不合理的期待,越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更多的孩子只是平常人,而很多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所以当父母的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如何建设良好亲子关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特别是有留守儿童的家庭,更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打好每一个电话。你们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固定的通话时间?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孩子会跟你分享什么呢?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不清楚我儿子在忙什么,偶尔我儿子才跟我打一通电话,那个时候我会跟儿子说:“儿子,你要经常跟老爸打电话,老爸也会想你的。哪怕电话里我们只聊了一两句话,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我很真诚地跟我儿子表达我的感受、我的需要以及通话的重要价值。
但很多爸爸妈妈跟孩子打电话,不是在询问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就是在问孩子平时表现得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以至于后来孩子都不愿意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因为这个电话既不能给到孩子支持,也无法确认双方的情感,孩子还是感觉不到自己被关注,这是很失落的,孩子会觉得在父母的内心里自己是不重要的
所以,跟孩子约定好一个固定的电话时间,无论那时你在做什么,都要跟孩子按时通话,双方分享自己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受,给到支持,确认情感,这很重要。
第二,写好一封信,做好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父母可以选择在孩子每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关键时期,跟孩子做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写信、可以是一起过生日、可以是远足,最重要是这件事情可以让孩子确认她自己在父母心里的位置,她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她能否给父母提供一些贡献。
即使这件仪式感的事情,不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完成的。但是当孩子看到父母的成就,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父母在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时,孩子心里边的父母将是一个负责任、有力量的父母。孩子也会认同父母的强大,然后去内化成自己的力量。
当父母跟孩子能够建立一段很好的关系时,能让孩子知道在关系中间有情感流动,让孩子感受到他在家里还有贡献与价值,那么孩子再去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孩子会有力量, 孩子会感受到支持。
当我们一个人孤单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可以诉说,这种感觉对成年人来说是孤独的,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是绝望。
因此,打好一个电话,写一封信,做好一件仪式感的事情,即使孩子在家留守,但依然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其实一直就在身边,作为孩子的我也很重要,最终能够给到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不会很糟糕,而会是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