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这件事:我们不是怕养,而是怕老(一叶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03-17 14:42:08)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重刷了一遍自带天使光环的高分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依旧把卫生纸哭成了面膜。
这是一部最适合拍给年轻人看的老年人的故事集。
剧情对我来说产生了双重代入感:父母日渐老去将要面临的困境以及我自己未来可能遭遇的老年危机。
养老这件事,压在中青年一代的身上,一直是严肃又残酷的话题。
剧中的“老同学”是一帮平均年龄在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演绎了他们如何度过老年生活。而他们的晚年境遇大致是:
兰熙阿姨:对丈夫外遇的怨念+女儿大龄不婚+抗癌斗争;
喜慈阿姨:丧偶独居+被儿子儿媳看作是什么也不会做的老公主+妄想症;
晶雅阿姨:给丈夫端茶倒水+给三个女儿做饭打扫照顾孩子+环游世界的渴望;
忠楠阿姨:一生未婚的老处女+不承认自己是老家伙+因学历自卑而盲目崇拜教授被骗买艺术品;
阿莞的外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照顾突然摔断腿的儿子+操心寡妇女儿;
英媛阿姨:多次离婚+独身+现男友的背叛;
石均叔叔:照顾弟妹的长子责任+不善沟通表达+倔强自卑;
成才叔叔:丧偶+追不回五十年前错过的真爱
……
用剧中年轻的女主阿莞的视角来看,这帮老人们把衰老写在脸上,把死亡挂在嘴边,大部分的行为都不可理喻,固执地认为自己一辈子掌握了大多数的真理,对儿女控制而又没有界限感。
的确,他们是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就像我们这些观众的爸爸妈妈、爷奶姨姥。
熟悉的老人,熟悉的厌恶。
而一想到要给这些人养老,怕是都头皮发麻。我们这一辈,竟纷纷出现了“养老不能”的状况。
但我们怕的仅仅是为他们养老而造成的经济压力、生活负担或者沟通烦恼吗?
我想不全是,因为这些都只是“养”这个字所带出的,我们怕的,不是“养”。而是他们的“老”。
1.我们很怕:我还没长大,你怎么就老了?
阿莞的独白中说,“老人和大人真不是一回事。”她暗含了横亘在老去的年纪和幼稚的言行中的矛盾。
而这句话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成人和成熟也不是一回事。
曾奇峰老师说,“健康的家庭,分化得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下去。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这句话在老去这个话题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反感甚至憎恨父母曾经那些不合理的养育方式,也蔑视他们现在老了之后出现的那些更迷幻的行为模式,常常是又气又悲,还不能直接批评指责。
但很奇怪的是,我们又离不开父母。就像是我们很讨厌一家人变成一锅粥的感觉,却又不得不以这锅粥为生。
父母可能还在用自己的经济能力给儿女一些支持帮助,父母也可能还在用自己的退休闲暇帮儿女带孩子做家务。难以想象,我们有时竟是欣然接受父母通过这样一些“交易”来参与控制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因为,虽然是被控制,但至少是安全的。我们还可以美其名曰“陪伴式养老”。
《都挺好》中的幼子苏明成,找工作、买房、买车、娶媳妇都是父母给钱,母亲在世时给他家打扫卫生做饭,还时不时以借钱名义让父母接济自己。当然,比起大哥和小妹,他给父母的陪伴的确是最多的。
父母对他的宠,是他理直气壮啃的资本。他给父母的陪伴,便是对这些啃的偿还。真到了需要他“养”的时刻,他在计算的,仍旧是这样的“养”能换来多少的“啃”。
正所谓“陪伴式啃老”。
在这样的关系状态中,如果父母真的老了,那得多可怕?
有个知乎热搜,“听到父母生病的那一瞬间,你想到了什么?”
网友们说,
“我首先想到的是,没有他们的退休工资,我的房贷就要自己承担了,这简直是灭顶之灾……”
“糟糕,没人带孩子了,马上计算雇一个保姆得花多少钱……”
“今年的全勤奖看来是要被去医院给耽误了……”
父母越是参与程度高,越是不会等到儿女给自己养老,因为儿女根本就不想面对父母会老、会走的现实。
剧中喜慈阿姨的小儿子感叹,“母亲终有一天会像入口即化的棉花糖一般,消失不见。”
消失了,就是把界限彻底划清了,而一直在混淆界限中成长的我们,就要面临大厦倾颓了。
这岂能让我们不怕?
“我希望妈妈是跟我独立的人,离开我她也一样能过得很好很幸福。”阿莞的这句话,对年轻的妈妈、年老的妈妈以及对我们自己,都是有意义的。
未完全分化的关系,不清不楚的界限,在养老中,最为可怕。
2.我们很怕:父母曾那么坏,却逼我对老了的他们好
父母给了你生命,这就是你必须对父母好、给他们养老的原因。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辗转难眠。
为什么?凭什么?他们忘了自己做过的事吗?
他们曾经打得我屈辱地想死,他们曾因为自己经营不好伴侣关系而拿我出气,他们曾因为我是个女孩就把我扔在一边许多年,他们喝酒赌钱还出轨,他们逼我给自己其他的孩子买房买车还债……
这样的人,我还用辛苦赚的钱给他们养老?我有那么希望他们一直活着吗?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雷厉风行,果决勇敢,发誓不再踏进家门半步。在父亲被排挤、被驱赶、无处可去、无家可归时,最纠结愤恨的,还是不明白父亲当年为何要那样懦弱,留给自己绝望。
这时,我们怕他们老,怕他们突然来寻求我们的依靠,不是养不起,而是打不开心结又拉不下脸。
忠楠阿姨说,“父母和子女,只有到临死前才能真正和解。”
这漫长的和解路途中,“孝顺” 二字显得是多么苍白和无力。
父爱三部曲的导演李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个东西,只要爱我就够了。”
被忽视虐待的苏明玉和被控制撕扯的阿莞,在最后的最后,并不是学会了孝顺,而是开始寻找对父母的爱。
孝顺是带着尊卑的,而爱是自发的。
我们怕曾经对自己不好的父母来让自己养老,也并不是怕他们要挟我们学会孝顺,而是怕他们来索取我们早就封存起来的爱。
3.我们很怕:父母老了,我离死亡也就近了
坐月子的时候,我妈从两千公里外跑来照顾我。
她说,“你照顾好你的孩子,我照顾好我的孩子。”
我欣然接受她对此行的行为,享受其中,真的也就像个孩子一样,任性起来。
但我却发现她真的老了:眼睛花了摘不干净菜,骨质疏松了猛起一下就哎哟半天,记忆力下降总是说车轱辘话,以及我最愤恨的,总爱说他们差不多同岁的某某某因病突然就撒手人寰。
我讨厌她说这些,我觉得像是对我的警告,让我对她再好点,别等到将来后悔。
可是我只会更生气,气到突然打断她的话,然后说好好的月子,总说这些不吉利的要干嘛,再说就赶紧回家去。
我说这些的底气,是因为我敢保证她不会真的离我而去,她心疼我独自照顾小宝宝,心疼我吃不惯婆婆做的月子饭。
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瞥见了她发给我爸的微信,“女儿再大,也还是咱们的小孩子,她真的好怕我们老啊!”
砸中我的心,我真的好怕他们老,就像上幼儿园时好怕他们加班不来接我。
其实我更怕,死亡的来临。
因为,“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我怕老的话题,老的样子,老的感受,是因为衰老接下去就是死亡。他们的老去,触发着我的死亡焦虑,而我怀中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孩,又让我如何能在这样的焦虑中淡定自若。
养老真的需要成本,时间的,金钱的,情感的,这并不是一份养老保险或者疾病保险就能解决的。
我们不想去面对这件事,不愿去做这件事,也是有很多深层次的恐惧和害怕在其中。
但有这样的恐惧和担忧的,真的不止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