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家揭秘:家庭关系的“三角化”是摧毁孩子的元凶(暖心)

(2024-03-05 18:51:30)
分类: 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穆雷·鲍文曾提出一个重要的“三角理论”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两人关系,当两个亲密关系发生问题时,往往需要第三个人介入来缓和两个人带来的焦虑。

这说的就是家庭关系的“错乱”

很多夫妻在相互的摩擦中,会习惯性帮自己拉一个“同盟”。

尤其是在夫妻吵完架之后会在孩子面前“抱怨、诋毁”另一半,顺带着让孩子跟着讨厌对方。

当父母有这些行为的时候,说明已经陷入“家庭三角化”模式。

此时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糊化,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痛苦之中。

家庭关系一旦进入“三角化”,最终伤害的一定是孩子。


01


父母的问题,孩子成了“夹心人”

电影《一念无明》中的男孩阿东从小不被疼爱

父亲和弟弟丢下患有“躁郁症”的母亲,让阿东独自承担照顾妈妈的责任。

母亲因为经常发病,情绪失控时就会对他破口大骂,还责怪他破坏了自己的幸福。

活在痛苦中的阿东因为情绪失控,错杀了母亲。

而此时的他,早已患上了“躁郁症”。

当一层一层的真相被剥开后,发现阿东的成长并不幸福

从小父母关系就不好,父亲性格懦弱,经常被母亲冷嘲热讽。

母亲常年在阿东的面前指责自己的父亲“混蛋、一事无成”。

还经常在骂阿东“你和你的混蛋父亲一样。

就这样还不够,母亲逼迫他一起攻击父亲,教唆他对父亲说不尊重父亲的话。

阿东在母亲的抱怨中压抑对父亲的感情,把父亲看作是自己与母亲的敌人。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影射”。

在阿东的家庭里,因为父母关系不好,所以母亲将成倍的痛苦转移到阿东的身上,让他被迫做着“夹心人”。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发丽·萨巴瑞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亲子冲突往往源自于父母的虚假自我和他们自身对世界的恐惧

我们指责、抱怨、挑剔孩子,并不是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内在缺失的安全感使我们生活在自我批判中。

就像阿东的母亲,因为自己觉得家庭不幸福,就想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怨”,故而把孩子拉入“斗争”之中。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亲、母亲、孩子”是一个“正性三边关系”的存在,彼此之间的情感流动都是对等的。

而当父母毫无意识地让孩子“站队”,就会造成父亲与孩子,或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近,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这种“倾斜”的家庭关系,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02


被迫进入“三角关系”的孩子

总感觉情感失衡

韩剧《夫妻的世界》中,男孩俊英因为父母离婚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父母离婚时撕破了脸,所以母亲就禁止俊英与父亲见面。

母亲用加倍的爱疼爱他,却让他越来越叛逆。

旷课、打架、抽烟,甚至瞒着妈妈偷东西,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孩子。

直到母亲发现俊英有了心理问题,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才发现:俊英一直都因为父母离婚而愧疚,他恨自己,却很想爸爸。

当母亲不再阻止父子见面后,孩子也在慢慢变好。

其实,无论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孩子都应该与父亲、母亲拥有健康的牢固的关系

在家庭纷争中,被迫卷入矛盾的孩子,通常都是被忽视的孩子。

因为每个家庭矛盾之中,势必会出现“攻击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此时许多父母就会选择性地让孩子站在拯救者的位置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安慰自己和缓和父母的关系。

此时父母的内心焦虑感减少,内心的“满足感”增加,所以就自动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

就像一对吵架的父母,内心只会关心自己的情绪要怎么发泄,当他拉着孩子“站队”的那一刻,并没有关注过孩子是不是愿意的。

有心理学专家认为

父母总是因为矛盾而逼孩子站队,会让孩子在不被关注的感情里产生扭曲和分裂感,对孩子未来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为被迫“卷入战争”的孩子,内心会因为缺少关注和爱而造成情感失衡

尤其是孩子的这三种“心理”,都在深深影响着孩子。

1. 安全感缺失:

在心理学上,父母经常产生矛盾的家庭,被称为“高冲突家庭”。

它最大的特点是父母无法处理自身的问题,让孩子被迫接受父母不和。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营养是“安全感”。

然而这种被父母的“快感”而牺牲的情感关注,就会让孩子的童年严重缺爱,而变得敏感、自卑,逐渐失去爱人的能力。

2. 逆反心理

从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就渴望追求平等和自我

如果父母把自身的矛盾转移给孩子,并伴随着“批评、指责和控制”的成分,让孩子觉得“造成这一切的是我”,他们就会因此将自己放在“反抗者”的位置上。

内心承受着“不被爱”的痛苦,内心的那份安全感被打破,就容易“与父母反着来”。

3. 负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认为,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有三种角色:

施害者,把别人看得低下,贬低别人;

解救者,把别人看得低下,帮助对方;

受害者,把自己看得低下,有时候寻求被迫害,有时候寻求被帮助。

孩子往往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把父母的抱怨、矛头、负面情绪都收入囊中。

久了以后,孩子就会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

阿东就是因为负能量的母亲,让他觉得自己和父亲一样有罪,这样的负能量最终让他精神上出现问题。

一旦家庭关系三角化,家庭就是一盘“散沙”。


03


稳固的家庭关系

都需要“秩序感”

儿童心理学指出: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被爱、安全感、秩序感、成就感四大心理需求。

在平衡的家庭关系里,“秩序感”是家庭最不能缺失的营养素,它能在孩子成长中同时给到孩子被爱、安全感和成就感。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本身就是彼此的共生关系,从一开始他们就处于一条对等的平行线上面。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让彼此关爱、流动和扶持”的情感,才能维持亲子之间的平衡。

所以,培养秩序感,是构建健康家庭关系的第一步。

1. 父母,要懂得“取悦”自己

在《家为何会伤人》中有这样一段话: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说的就是父母的一种心态,把握可控的情绪,会让自己处于一个愉悦的环境中。

《上海的金枝玉叶》中,郭婉莹曾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依然要有滋有味。

在家庭中落之后,她的生活很艰难,但她依然这样做:

扫厕所的时候,会穿上旗袍;

会在陶瓷瓦罐上,为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下午茶;

会给孩子买宠物,让孩子好好爱护......

她说:“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孩子也在她的影响下,学会了爱自己,从不会怨天尤人,始终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才是父母该有的生活方式。

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不要随时将抱怨和不满展现在家人面前,只要父母做到不抱怨、放宽心、好情绪,一个家就不会太差。

2.夫妻之间,要保持亲密感

3.海灵格曾提出“幸福家庭关系图”理论:

夫妻关系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固的等腰三角形。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灵魂”,它必须排在第一位。

因此在孩子面前维护对方就非常必要。

在家庭关系中,不要把双方的矛盾抛给孩子,永远都以维护对方为榜样,让孩子看到爱,才能学会爱。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妈妈的作用是提供安全感,爸爸的作用是展现能力和价值观。

爸爸疼爱妈妈,妈妈敬仰爸爸,能让孩子吸收养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先爱伴侣,再爱孩子;有了亲密感,才有影响力。

3. 亲子关系,要有情感连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

亲子关系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建立一段稳固健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位母亲曾总结过情感链接的重点是“消除孩子的心理防线”。

父母要做的是避免“家长角色”,用共情的方式去和孩子相处。

它包含倾听和理解。

“倾听”孩子想表达的内容,让孩子把话说完。

“理解”孩子,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多回应孩子“我知道”,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时候“你都站在他那边”。

《游戏力》一书中说“要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就要与孩子调在同一频道,加入孩子的世界”。

只有放大情绪的感染力,才会增加与孩子的粘性。


04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觉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的最高境界源自于影响。

“自控”的父母,就会用乐观、积极的正面情绪感染孩子;

“营造”亲密感的夫妻,能给孩子传递温暖和善意。

学会掌握与孩子之间的“粘性”与“距离”,就会让孩子在依赖中独立。

我们就算做不了孩子的“盔甲”,也要让孩子成为“受益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